2012年,永和县坚定“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千方百计谋跨越”的理念,紧紧围绕“135”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苦干、实干、大干,在转型跨越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生态建设享誉全国
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影响永和群众脱贫致富、制约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大手笔规划大园区、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大项目助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3亿元在芝河源头规划建设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的生态精品农业园区,使全县1/5农业人口直接受益。
在2010年实施白家崖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1年实施刘家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该县按照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了赵家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共整合配套各类资金1.42亿元,完成坡改梯2.85万亩,完成生态水保林6.65万亩,栽植地埂核桃经济林2.85万亩,累计完成流域治理面积146平方公里。“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2012年10月24日,全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现场会再次在永和县成功召开。同时,该县投资2000余万元,继续大力开展“绿色行动”,高标准完成经济林建设3万亩、通道绿化30公里、荒山绿化3.5万亩、城区绿化1.2万亩、新农村绿化8个,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林木绿化率达到40%以上。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为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源工业迅速崛起
永和老百姓从前常讲“地上没拉的、地下没挖的”,全县没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年来,该县先后与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北京中海沃邦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1524余平方公里的二维地震勘探和24口井的钻探,并获得了重大发现,预测可采储量为900—1300亿立方米。
2012年,永和县坚持一手抓开发,一手抓利用,投资3.1亿元,由长城钻探公司利用国际先进勘探技术完成了“7+1”水平井组的钻探、6公里的管网和1个集气站已开工建设,实现日产气30—50万立方米。投资3000万元,启动实施了城市燃气供热项目,解决了1000户群众的供热问题。同时,积极参加招商推介会,目前,山西燃气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日处理100万立方米的大型煤层气液化项目已经落地;山西新天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的LNG、CNG加工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积极筹划的30万吨乙烯建设项目正在全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预计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可达20亿立方米,年产值可达30亿元。煤层气的大力开发和相关利用项目的纷纷落地,为永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龙头企业促农增收
近年来,永和县按照“红枣抓管护提升品质、核桃抓栽植扩张规模”的发展思路,红枣树发展到25万亩,核桃树发展到13万亩,年产量达2000万公斤。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实现产业持续壮大、农民稳定增收,2012年,永和县采取引进外商投资和扶持当地企业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美特好农产品存储加工配送中心项目,就是县委、县政府全力协调争取华北最大连锁零售企业之一、我省最大连锁零售企业——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加工储运龙头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7月投产。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储存能力可达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同时,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芝河久兴源农产品开发项目、神和枣业加工项目、怡福枣业加工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实现加工能力达7500吨,深加工率超过40%,仅此一项就能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永和县紧紧围绕“八个一”重点工程任务,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全力打造以红色文化、黄河风情、绿色生态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强势推进城市建设,切实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速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倾力实施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着力加强扶贫开发,重点实施片区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通讯员 任军锋 杨虎明)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