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倾心谱写生态绿色华章

2013-01-11 09:31: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宜文静)时值寒冬,笔者在329省道南侧风景如画的翠屏山高达30米左右、几近垂直的石崖带上看到,6000株绿油油的油松在水泥砌槽、斜向凿岩形成的石坑里傲然挺立,绵延3公里,成为一道令人惊叹的绿色景观。从1998年开始,蒲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情系绿色志不移,创新性地总结出“绿化筹资激励机制”、“苗木与技术捆绑模式”、“阶梯式管护、网络化监测模式”、“垒石坑填土植树造林模式”、“立体式农林发展模式”等一整套植树造林、生态富民系统模式。14年的绿色接力,使该县林地面积累计达到96.2万亩,森林覆盖率42.5%,人均公共绿地10.7平方米。

创新“绿化筹资激励机制”,在“不变”中求得“突变”。该县采取乡镇政府牵头、企业出资、干部捐资、群众按“一事一议”集资等多种形式,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拓宽造林绿化资金的筹措渠道,确保造林资金的使用效率。近年来,蒲县筹集资金千万元,在城区植造生态林1.5万余亩,建设沿岸防护林带,高标准打造沿昕水河百里绿色通道工程,河流两岸滩涂绿化率达95%以上;发展城周生态庄园9个,近1.5万亩;投资2000万元,对所有的出境公路、矿区公路和通村公路进行绿化,高规格、高质量的精品景点及生态景观林带总里程达465公里,荒山绿化率达100%,筑起“百里绿色长廊”;在“三环一线”绿化工程中,推行“乡企共建”的运作机制,在煤矿企业采取“以煤换绿”的方式,将每吨煤10元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全部用于造林绿化,煤矿企业每年每矿绿化400亩,绿化总面积达1.66万亩;县政府将造林绿化纳入乡镇岗位目标责任制,对资金投入实行量化考核,激励引导乡镇投入绿化;由政府提供苗木,村委投资投劳,在全县启动以新农村绿化为主体的“一环两路三院”绿化工程,每个村环村造林100亩以上,绿化面积达到1.8万亩,80%以上的村镇达到绿化标准。

创新“苗木与技术捆绑模式”,倾尽心血“保姆式管护”。针对“栽苗的人不调苗、调苗的人不起苗、起苗的人不栽苗”的苗木起、调、栽三环节严重脱节现象,变分散调苗为集中调运,把“3年内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专业队自行买苗补栽”作为重要内容签署于施工合同中,使专业队与苗木供应商利益挂钩,实施“谁栽谁起谁调”良种壮苗。而与之配套的是由一名林业技术人员负责一个工程,将造林质量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的技术负责制,从更高的层面为苗木品质和造林质量提供保障,在坚持高标准栽植的同时,倾尽心血“保姆式管护”。

创新“网络化监测、阶梯式管护”模式,森林消防由被动扑救向主动预防转变。实行网络化监测,设立乡镇林业防火站和村级防火站,加强微波远程监控、瞭望塔观测和地面人员巡逻“三位一体”立体监测系统建设。各行政村在本村的制高点上设立流动瞭望员2名,保证早发现、快反应。落实阶梯式管护,组建35人的专职森林消防队伍,作为第一梯队;组建50人的公安消防队伍,为防火二梯队;组建300人的造林专业队伍,为防火第三梯队,使蒲县的森林管护真正跨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创新“立体式农林发展模式”,从“生态大县”走向“经济强县”。全盘统筹县域绿化,以项目带动,靠科技支撑,使治坡与治垣治沟结合,农田建设与造林种草结合,自然禀赋与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取条带、大鱼鳞坑、径流整地;积极推广生根粉、根宝蘸根、座水栽植、叶面喷施调节素等实用技术,确保科学栽植。该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依托“立体化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以建设1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为目标,实施经济林全覆盖工程,专门成立核桃产业发展中心,聘请专家现场规划指导。县财政每年拿出至少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核桃产业发展,解决农户因种植核桃苗导致3至5年内收入减少的问题,鼓励更多的农户种植核桃。仅今年全县累计免费发放核桃苗47.72万株,直接让利于民477.2万元,对核桃种植户每栽植一亩补贴200元,对新发展的500亩以上连片优质核桃园每亩给予300元补贴,切实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近年来,该县启动实施的曹家庄、西坪垣、山中垣精品核桃示范基地,就是这一模式的“现实版”。如今蒲县已形成了城区有景观,沿线有林带,村庄有园林,垣面有基地,山区有工程,整体有精品的造林绿化大格局。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临汾环境 任重道远 刻不容缓

 

下一篇: 丢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