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助推“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

2013-06-08 09:40: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加快临汾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围绕汾河两岸3600多公顷生态绿化带这条中轴线,打造18个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现代化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建设2个中心城市、4个大县城、19个重点镇,大力实施“两区同建”示范工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区域内,城镇人口达120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0%以上,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达1300亿元、240亿元,均占全市的7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成为支撑全省城镇化布局的三大城镇集群之一,成为临汾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先行先试,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优势,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用改革的办法推动临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有影响的生态带、产业带、旅游带、城镇带、文化带,争取将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

一、规划引领。加快《临汾市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按照“四化一体,科学布局”的原则,以科学规划统领“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突出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争取将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在战略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加快生态修复、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路网、城镇布局、新型农村社区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五规合一”的编制协调机制。

二、园区承载。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其建设成效、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落地进程。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把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和先行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科技引领、体制创新、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效应,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升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把园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确保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快速推进,建设一批示范工业、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园区。

三、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落实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六位一体”推进机制,以全省“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好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工作的大推进,促进“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大建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为重点,在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关联性强、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

四、土地保障。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增加土地供给,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实施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矿业用地整合利用、建设用地复垦整合等创新性做法。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转变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围绕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造地计划,开拓增量,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沟坝多造地、造好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大建设用地复垦整合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动员各方力量,实施复垦整合计划,立足县域,全市统筹,整合利用,为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五、金融创新。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资本市场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资金、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相互配合,辖内资金和辖外资金相互衔接,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金融支撑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融资办法,完善融资平台,健全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好资本市场,以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采取“争、贷、引、融”等方法,向上级争取资金,通过投资公司、资本市场,利用国际资金,深化银企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加强与开行等银行合作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难题,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解决企业和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推进企业上市和资本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稳步推进银行改革发展。加大金融创新,明确支持重点,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发挥银行筹融资主渠道作用,建立重点项目发布会制度,开通优势企业、重点项目授信、审批、贷款发放的“绿色通道”,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利用国开行、农发行、兴业银行、省信托公司为我市项目建设融资,缓解重大项目融资困难。努力激活民间投资,主动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环境,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六、科技支撑。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技术市场,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积极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产学研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促进科技产业化等政策措施,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升。

七、人才支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围绕人才强市战略,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服务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人才工作上水平。围绕人才强市战略,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服务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人才工作上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科学规划,精心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八、环境优化。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和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打造临汾适宜投资创业的形象品牌,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佳投资洼地。深化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集中受理、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等制度,实行部门联动服务机制,为重点项目提供最快捷、最优质的工作服务,形成推动项目落地的强大合力,为项目落地建设创优环境,实现项目推进全面提速。(范治民 作者系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科科长)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