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6 09:05: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李益民 许亚峰)最近,浮山县米家垣乡陈家圪塔村村民陈翠英由于治疗颈椎病,花了3万元费用,合作医疗为她报销了近2万元的医药费。喜出望外的村民陈翠英逢人就夸:“现在看病不再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就是好。”浮山县自2004年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始终将其作为一项为民谋利益的“民心工程”来抓,积极解决广大农民看病就医问题,农民参合率稳步提升,受益率逐年提高,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逐步得到完善和巩固,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自2004年开始县级试点,2005年被列为省级试点,2006年申请为国家级试点县,参合率由2004年的46.44%上升到2013年的99.7%,基本达到全覆盖。
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自2004年的31元,发展到今年人均筹资达340元。2013年全县参合农民97188人,筹集资金总额为3304.39万元,其中农民自筹583.128万元,中央、省、市三级财政配套2453.024万元,县财政配套268.238万元。今年1—5月份全县累计受益90513人次,补偿总额1493.00396万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
自新农合工作开展以来,该县不断健全机制,规范运行程序,目前,县、乡、村三级基本形成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县乡均成立了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工作场所、设施、经费、人员基本落实。财政已累计投入133万元为该县新农合县、乡经办机构配备了计算机、桌椅等办公设备。
在基础设施方面,基层医改后,9个乡镇卫生院也已全部完成国债建设任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县中医医院也列入国债建设项目并开工建设。同时,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了中医、急诊急救、传染病、内儿科和基本药物制度等专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他们还为全县9所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救护车,全县185个村卫生室各配备了诊疗床、血压计、冷藏包等5000元左右的设备。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和新农合报销补偿比例的逐步提高,县、乡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人数逐年增加,医疗技术大大提高,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达到了良性循环。
近年来,浮山县相继开通5家县级、14家乡级和120家村级医疗机构网络专线,为网上直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统一、兼容的新农合管理平台和信息数据系统的使用,使审核窗口前移,有效促进了新农合科学、规范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们制订了2013年年度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定点医院、病种、准入标准、用药原则等事项,慢性病对象的确定改变了以往按比例认定为按医学病情科学合理鉴定。在门诊、慢性病报销方面,率先在全市实行了门诊、慢性病跨村、跨乡网上直补,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群众的就医需求,为缓解门诊转住院问题、降低群众医疗成本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他们把住院直补延伸到32家省市级医院,并签订了住院费用直补协议,参合农民出院就可享受即时结报的待遇,缓解了参合农民经济压力,就医需求得到释放。
他们认真核实参合人员信息,对全县97655名参合对象身份信息进行比对,严格按照“保留剔除”原则,在征求参合人员意见和核对补偿信息的前提下,与县人社局协商解决。截至目前,核实该县2013年参合人数为97188人。目前,参合人员信息比对工作仍在继续。同时积极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使监督审核关口前移,变被动审核为主动审核。目前,网络已覆盖到139家医疗机构(其中省级2家、市级30家、县级4家、乡镇14家、村级89家),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网上同步直补,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