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8 09:18: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系统化、宣传经常化、销售网络化……近年来,在由龙头企业、农民经济人、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浮山县小杂粮协会开展的一系列科普惠农工作的推动下,全县小杂粮生产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辐射9个乡镇近2万农户,并形成了以谷子、豆类、甘薯深加工为主的三大系列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十余大中城市并出口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浮山县是典型的丘陵旱作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条件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小杂粮生长,尤其是这里生产的小米,以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口感香郁绵长、维生素含量丰富久负盛名。为了推广蕴含着无限商机的谷物生产,2005年浮山县小杂粮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成立伊始便把科技兴民作为富民的战略,通过大力推广实用技术,解决了谷物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并与农民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谷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谷子基地成功以后,协会又把目光投向了豆类、红薯、糯小米等小杂粮的生产上,此举不仅丰富了小杂粮品种,同时也有效解决了谷物生产中“轮作倒茬”的问题,改以往三年收获一茬小杂粮为三年收获三茬小杂粮,小杂粮基地规模日益扩大,产能屡创新高。
产品的质量是核心竞争力。为提高小杂粮的品质,协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确定了走绿色食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农产品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小杂粮种植过程中,协会严格执行绿色生产规程,在施肥、病虫害防治方面均有严格限制,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在生产优质小米、大豆的同时,协会还开发出小米煎饼、豆制食品、红薯粉条(粉丝)等产品,产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附加值明显提高。在做好绿色种植、精深加工的同时,协会又把着力点放在产品的品牌建设上,主打产品—— —“深山”牌神山贡米取得了IS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山西省著名品牌”称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实现谷农利益的最大化,协会本着“抓全程管理提质量,促绿色发展增效益”的理念,不断强化对谷农的技术服务。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及谷子研究所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聘请小杂粮专家为科技顾问,向农民传授科学实用技术和绿色种植技术。为提高科技对小杂粮生产的贡献率,协会于2007年建立了土壤化验室和产品质量检测室,并组织科研人员对小杂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关,总结并推广了“一蓄、二优、三盖、四配、五拌、六适、七管、八喷、九杀、十间”的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一系列实用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单位产出,确保了食品生产的高效、安全,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清除了制约小杂粮生产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社会化的科普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协会按照“壮大科普队伍、建设科普阵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思路,大力实施科普兴农惠村计划,为小杂粮生产创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在这支由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农民经纪人组成的科普队伍中有会员570人,其中有67人得到过县级以上科普工作奖励。这支科普队伍不仅承担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绿色谷子标准化示范项目,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提高了广大群众绿色经营理念和绿色种植水平。
着眼小杂粮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协会还建立了一支集市场调研、信息反馈、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销售队伍,初步实现了产品销售的网络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协会又应形势发展开通了网站,实现了网络直销。同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产品的形象,协会还制定并完善了严格的产品下架制度,凡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出现包装破损、超出保质期等情况,力争在第一时间实现产品下架。
以协会为主导,浮山小杂粮生产初步形成了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致力于扩大小杂粮生产、致力于农产品深加工、致力于打造农产品著名品牌的浮山县小杂粮协会正努力把小杂粮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记者段碧蓉 吕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