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生态兴县撬动绿色经济发展

2013-09-25 08:52: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任军锋)九月的黄河岸畔,一道道山梁披上绿装,从沟底到峁顶,经济林、用材林、鲜花、野草铺满山坡;一个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绿荫蔽日,弹奏着和谐的音符;一条条公路似绿色飘带,飘逸着绿的神韵。鸟瞰永和,到处呈现出一派色彩斑斓的风景画,满目苍翠,绿韵涌动。

近年来,永和县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建设绿色永和”的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经济林建设、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城区绿化、新农村绿化,先后实施了“六大造林绿化工程”,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生态立县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7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林木绿化率达到40%以上,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层层绿装,勤劳的老区人民建起了座座“绿色银行”。

依靠科技管理,打造精品工程。永和县是传统的农业县,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造林难度大,然而具有造林绿化的优良传统和基础。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靠提升质量获得最大效益,靠创建精品赢得发展机遇,着力破解林业建设难题。一是依靠科技。坚持科技营林战略,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合理安排林种树种,形成了垣面缓坡经济林,荒沟荒坡防护林,沟坝杨柳速生林,滩涂红枣丰产林的科技营林格局。在大寨岭、乾坤湾石质山地造林中,针对坡陡、土薄、无路可走的困难立地条件,探索出了用PVC管输土回填、架设索道输运苗木等多项实用措施。在提升工程质量上,应用了截杆抗旱、石片覆盖、塑料布打眼覆盖、容器苗造林、侧柏大苗带土胎等技术措施,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6%以上。二是创新理念。依托国有林地建设育苗基地,最大程度降低苗木成本;鼓励农民群众发展经济林,最大程度降低建设成本;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芝河镇官庄村依托地理优势、发展育苗产业,富裕全村百姓,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村。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推动、利益调动,“资金不足干劲补”,已成为永和干部群众谋求林业跨越发展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优先为林业局招聘8名林业本科毕业生,全县范围选调12名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进入林业部门工作,充实了林业技术队伍;对林业技术人员从工作上支持、政治上关心、报酬上优待,不断培养造就技术娴熟、认真负责的专业技术队伍,为打造林业精品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关注民生,彰显社会效益。在林业工程建设中,该县围绕“改善生态、关注民生”这一主线,着眼于优化生存环境、壮大主导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规模发展,连片治理。采取针阔搭配、乔灌混交,多树种、多模式的方式进行造林,集中打造精品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营造了“百花争春、绿荫护夏、红枣迎秋、松柏伴冬”的四季美景,充分展示了林业精品工程的多姿多彩。在工程实施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足不出县就可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两年来,全县新建苗木基地2200亩,育苗户年均增收2.5万元;500余农民工常年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年劳务收入达1.2万元。同时,经济林的栽植为农民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红枣树已达到25万亩750万株,年产量1750万公斤,核桃树已达到13万亩260万株,年产量250万公斤,仅这两项收入就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年阁西垣发展优质苹果产业也初具规模。

“林业富民、生态兴县”战略的实施,不仅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提升了永和的整体形象,更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林业的热情,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林业富民、生态兴县”的战略思路,把造林绿化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美丽永和”的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