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57载砥砺奋进,57载荣辱与共。临钢,这家成立于1958年,对临汾意义重大的地方钢铁骨干企业,如同一台奔腾的“芯”,曾源源不断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持续输出不竭的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今天,为了青山绿水,为了人民福祉,临钢人“壮士断腕”,选 择了艰苦卓绝的攻坚路向。且看——
临钢:由黑到绿华丽“转身”
继4月底全面停产炼铁高炉,为57年的炼铁岁月划上“休止符”后,临钢又在本月迅速敲定让焦化高炉提前退休的时间表。5月20日中午12时,临钢年产能43万吨的焦化66孔焦炉在“站完最后一班岗”后,宣告彻底关停“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建于1995年,令临钢人引以为傲的焦化高炉“双子星”服役期间屡立功勋,刷新过辉煌、承载过记忆。如今,终于到了它与人们彻底说再见的时刻。至此,临钢最终自持的设备产能及业务范围,只剩中厚板生产线这个板块了,往昔最为熟悉不过的“烈火淬钢交响曲”终于还是一去不复返。
与它朝夕相处守望为伴的工人一时间难以接受。毕竟,这座焦化高炉并非所谓的落后产能,亦不在强制关停之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毋庸置疑,临钢曾经为临汾经济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功不可没。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环保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当年鼓励临钢多上项目加快发展脚步,是特定阶段的现实所需;如今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甚至是非落后产能的正常生产设施,同样是基于现实考量。
“难能可贵的是,临钢企业识大体、顾大局,重大抉择关口选择牺牲自己、保全生态,最大限度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绿色转型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临钢人的胸襟、境界和气魄。作为环保部门,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要真正帮企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市环保局局长武卫东言语中颇有些动容。
都说船小好掉头。对临钢这艘我市“产业航母”而言,转型调整期的种种困难无疑会更为突出。更何况,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向污染亮剑宣战,这两年“航母”动作之频繁、力度之大实属罕见。2000年至今,公司已累计投资4.6亿多元,配套建设了132台(套)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政府要求标准,全公司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特别是从2013年起,为响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有关规定,落实省市区政府提出的环保要求及适应太钢集团的转型发展需要,临钢调整生产组织规划,先后停产拆除了8m2球团竖炉(产能40万吨)、3座石灰窑(3×150m3,产能12万吨)、3座炼铁高炉(2×311m3,产能2×35万吨;1×380m3)、3座炼钢转炉(3×30t,产能200万吨)和1座焦炉(2×33孔,产能43万吨)等装备及产能。
上述工序的关停,共计减少烟粉尘排放量405.429吨/年,减少SO2排放量761.24吨/年。与2012年废气排放总量相比,减排比例分别为82.4%和68.2%,为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降低和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停淘汰落后装备产能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工人丢掉自己的“铁饭碗”,成为待岗一员。临钢在册职工总人数近万人,虽然太钢可以吸纳抵消其中一部分转岗安置人员,但依然存在不小的缺口。
办法总比困难多。“按照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临钢今年将全力打好减亏扭亏和调整转型两大攻坚战,加快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型向产品制造与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具体来讲,公司计划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厚板产品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至于腾出来的土地,我们会参考市里规划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及后续开发;同时我们还会想出一切办法把待岗职工尽可能地妥善合理安置。”采访中,临钢公司负责人沈永耀神色严峻,但又不输信心和希望。这无疑正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新重效持续改进”的临钢式企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家有担当、负责任、肯取舍的公益“良心”企业,相信未来的路上,实现“变形”的临钢定会越走越好。(王小庚)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