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龙须沟”今朝换新颜
——市区北城壕排污防汛及道路建设工程建设侧记
图为竣工通车后的北城壕西段防汛排水及连片改造工程现场。记者 魏华 摄
临汾新闻网讯 “昔日臭水沟、魅力古城路”“创造优美环境,建设魅力家园”“龙潭社区居民祝贺北城壕旧貌换新颜”……8月12日,在市区北城壕排污防汛及道路建设工程竣工通车之际,来自周边的居民纷纷在道路两侧打出横幅,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王女士住在北城壕附近二十多年了,是这里的老住户,对周边居民喜悦之情深有体会。她说,以前这里垃圾如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夏天再热也不敢开窗户,晚上出来蚊子苍蝇满天飞,浑身上下咬得满是疙瘩。现在好了,道路不仅修通了,还有了散步的广场,一到晚上大人小孩都出来了,住在这里心情特别舒畅。
老舍曾在《龙须沟》中写道:北京城里有一条沟叫龙须沟,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沟。在龙须沟边,跳蚤成群、蚊子、苍蝇黑压压满天飞舞。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条沟臭气熏天,尤其一到雨季,臭沟里的脏水不断地往外流淌,常常淌到百姓家的房子里,把家什都给淹了。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也正是昔日北城壕的生动写照。过去的北城壕承担着市区防汛排水任务,采用明渠排放,两岸多为垃圾,防汛能力差,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实施北城壕(西段)防汛排水、古城墙修复及联片改造工程,并确定为2014年我市重点工程,将这一民生工程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作为“环境提升年”活动的重点工作,下决心改善周边百姓的生活环境。市委书记罗清宇曾7次前往建设工地专题调研,他要求,北城壕联片改造工程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改善群众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实事,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市委副书记、市长岳普煜4次在建设一线现场办公,他强调,要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推进事关民生改善的工程。在征地拆迁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副市长杨治平每周三、周日晚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这个广大群众翘首期盼已久的惠民工程全面启动。紧接着,征地拆迁、垃圾清运、城墙修复、沟槽开挖、管道铺设、路基施工……随着一道道工序向前推进,一个个环节严格把关,一件件任务出色完成,一条花园式的道路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为了让广大群众早日享受到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工程指挥部同步实施地下排污工程、城墙修复工程、公园扩建工程,广大建设者冒着高温酷暑、昼夜加班,比原定工期提前一个月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住在附近的居民看到工人师傅们冒着酷暑精心施工,自发地送来了西瓜、纯净水和绿豆汤等慰问品。古城路刚刚竣工后,住建、规划部门700多名干部职工主动前来参加义务劳动,对人行道、广场及主路面进行通车前的全面擦洗清理。
如果说清污治理是“雪中送炭”的话,休闲娱乐更是“锦上添花”。
北城壕排污防汛及道路建设工程的建设,不仅彻底结束了北城壕明排污水的历史,而且在城墙修复和公园扩建中增加了靓丽景观。城墙脚下生肖园内的十二生肖雕塑,古朴厚重,栩栩如生,不仅填补了我市生肖文化的艺术空白,而且完善了古城公园传统文化的内容,成为古城公园又一靓丽的文化景观。新落成的“瓮城”门洞上方刻有“镇朔”二字,半圆形城门与古城墙浑然一体,庄重古朴,使古城墙修复保护内容更加完善,对于研究古城历史及游览观赏都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令人耳目一新,引起无限追思。瓮城广场的修建,也为休闲纳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好去处。道路两旁5000平方米的新建绿地,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能亲近自然。
如今的北城壕,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实现了从“龙须沟”到“景观路”的华丽转身。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未来临汾城会更加美好!(李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