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与改革为临汾经济发展铺路稳基

2016-05-03 09:50: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态势,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储备,具备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优势。回望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35亿元,年均增长20.8%以上,超额完成“五年五千亿”的规划目标……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快、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党中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为我市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经济强市

  为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问题,我市发改委“加减乘除”一起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偏资源型、偏传统型的产业结构,壮大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潜力产业。

  农业是第一产业,我市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机械化,完善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此外,在现有十大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提升扩大隰县玉露香、吉县苹果、古县核桃等品牌影响力,东西两山每县均建成一个有县域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坚持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在改造提升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构建“1+6+N”现代产业体系,“1”,即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6”,即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煤层气、现代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多元化支柱产业;“N”,即大力培育有基础有前景的医药、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等若干潜力产业,推进各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发展要素、创新发展手段,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速赶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协调发展 拓宽发展空间

  按照“沿汾崛起、两翼齐飞”的总体布局,我市将继续增强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西山主体功能区、东山低碳循环经济区三大板块发展协调性,塑造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攻克薄弱领域中加强发展后劲,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紧紧抓住“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列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全方位推进“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新型城镇、文化旅游、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努力把“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各类人才高度集聚、富有创新活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环境优美的高效生态经济带。

  以建设“美丽中国”区域范本为目标,以治理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主要任务,建设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结合我市实际,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特色鲜明、产业循环的原则,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推进产业合作布局优化。遵循“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思路,构建临汾都市圈和侯马都市圈,加速形成新型城镇化集聚带。

  推动东西两翼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西山片区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同时,加快推进东山片区低碳循环经济建设,依托浮山县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基地建设、古县省级低碳县试点示范建设、安泽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坚持走“产业创新、经济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东山片区整体打造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生态园区。

  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脱贫致富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新型城乡关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一带两圈多点”城镇化布局和“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基本方略,加快尧都、洪洞、襄汾“一城三区”,侯马、曲沃同城化发展,加快中心城区、12个大县城和60个重点镇建设,优化城镇化格局,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大力推进专项扶贫,加快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整合扶贫资金,把发展光伏产业与促进农民增收、产业转型、光农、光林、光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光伏产业高效发展,实现光伏扶贫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两个全覆盖”目标。大力推进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加快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步伐,新增企业产业扶贫项目100家,带动贫困村300个,直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5000人。深入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银行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金融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范围扩大到7个非贫困县,实现全市贫困人口全覆盖。

  全面深化改革 不断扩大开发

  在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市新局面的历史征程中,创新驱动战略的作用和意义无疑攸关全局、举足轻重。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支持研发活动的政府投资有一定比例增长。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

  只有从三个突破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培植创新土壤、释放创新活力,使创新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并不断迸发出无尽的发展活力来。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