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产业“造血”助群众乐享“自主脱贫”

2017-02-19 09:44: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蒲县 产业“造血”助群众乐享“自主脱贫”

    临汾新闻网讯 “我们要求企业用工尽量向贫困户倾斜,最多时雇佣300多农民进行构树的扦插育苗和种植,平均每人每天可以赚到80元。”坐落于蒲县薛关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构树组培快繁中心内,该县项目负责人韩慧敏介绍。今年以来,在政府引导下,构树项目合作方山西中科宏发公司将用工方向转向了贫困群体。较高的工资大大增强了当地贫困农户的劳动积极性,一方面推动了构树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大量的用工岗位也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开辟了新的出口,产生了“双赢”的效果。

    薛关现代农业示范园只是蒲县产业扶贫的缩影。

    近年来,蒲县以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三大产业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为带动,坚持生态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精准识别、因地施策实施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群众走上了“自主脱贫路”。

    三大产业助力农民增收

    蒲县产业扶贫第一大产业即为特色农业。2015年蒲县积极响应国家构树精准扶贫的号召,抢抓机遇,抢先一步,争取到山西省构树精准扶贫项目试点县,和中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民企山西中科宏发公司,成立国企中科蒲惠公司,目前正联合山西启达汇金企业管理咨询、辰康生物两家公司,全力筹划争取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2016年,蒲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繁育种苗900余万株,已在茹家坪示范基地试种3000亩,年产3万亩青储饲料厂正在加紧建设。为了破解核桃、马铃薯产业单一、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收入问题,去年以来,该县在大力推动核桃、马铃薯“两个十万亩”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推动构树、苹果、大棚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出台《蒲县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给予群众相应补助的方式,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还发展、探索和建立了适合该县东部矿区脱贫致富的肉牛养殖等特色养殖产业。同时该县与信用社和邮政银行展开合作,投入扶贫资金1000万元存做金融风险保证金,可为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8000万元以上,已累计发放贷款1390万元。截至目前,该县有71户贫困户发展起了经济效益最显著的构树种植800余亩,财政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苗木补贴,亩均补助2500元;全县新增养牛户16户,累计956户、近20000头;养蜂217户、1500箱;县域内共有专业合作社521个,果树1.3万亩,中药材种植1.2万亩。

    光伏产业的发展则有赖于蒲县太阳能资源丰富、闲置荒山荒坡多的优势。去年以来,该县坚持政府主导,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扶贫资金,扩大光伏扶贫工程建设规模。通过发展光伏产业与促农增收、产业转型相结合,探索“光农、光畜、光站”等产业模式,帮助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县11个村级光伏电站招投标和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全部电站建成后,每年将帮助覆盖范围内贫困农民每户增收3000元。

    东岳庙、五鹿山、化乐古村、段云书艺馆、蒲元生态园等旅游项目是蒲县的特色。在全省上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蒲县也立足自身特色,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推出了以避暑休闲、观光农业、民俗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产品。

    企业发展带动脱贫到人

    中科蒲惠、正茂核桃、昕源薯业、易恒天酒业、河川农业开发、实美食品等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是蒲县农业经济的亮点。

    为鼓励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该县制定了《蒲县鼓励县域内企业吸收贫困人口务工的奖励办法(试行)》,凡吸收贫困人口到当地企业务工,且用工3个月以上,凭用工证明和工资表,按每个贫困人口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助。自实施以来,该县以一批龙头企业为标杆,继续做大做强,不仅扩大了企业影响力,促进企业增效、产业增值,更带动了农民就业,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该县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核桃、马铃薯、畜产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脱贫。去年10月28日,蒲县与天津宝迪集团山西宝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新建5万头能繁母猪、年出栏100万头仔猪养殖基地项目合作协议书。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5座万头能繁母猪繁育基地,预计安排就业800人,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品牌效应拉动品质。2016年以来,蒲县以核桃、马铃薯、肉牛和华尧酒等产业品牌为重点,加大特色农产品有机认证、商标注册和宣传推介力度,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平台,打亮品牌、打响名气、打出市场。该县特色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目前已经开始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提供各类优惠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效应拉动,蒲县产业扶贫实现了扶贫到位,脱贫到人。

    生态理念提供发展动力

    从产业开发到企业培育,蒲县始终坚持生态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治山、治水、治穷有机结合,从绿水青山找亮点,问绿水青山要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1.4%跃增到35.3%,林木覆盖率达53.5%,森林蓄积量达184万立方米,经济林仅核桃一项就达到10.6万亩。

    2016年,蒲县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全力抓好生态脱贫“五个一批”,在一个战场上打好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让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森林管护中脱贫致富。

    抓好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积极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块落实工作,应退尽退、愿退尽退,指导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核桃、山楂、仁用杏等传统干鲜果经济林和构树、连翘、油用牡丹、双季槐、皂荚等特色经济林,同时发展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扩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

    抓好生态治理脱贫一批。把县西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县东昕水河发源地生态治理项目60%以上的造林任务落实到贫困人口,帮扶4000多贫困人口通过参与造林稳定脱贫。大力鼓励民营企业、造林绿化公司、林业大户等组织贫困户领办、创办由60%以上贫困人口组成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以议标的方式优先承包造林绿化工程,实现工程落地、生态脱贫。

    抓好生态保护脱贫一批。依托国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未成林造林地保护各类林地管护项目,因需设岗,确保现有管护岗位和新管护岗位60%以上由贫困人口承担,让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脱贫。

    抓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脱贫一批。规划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4.8万亩,贫困户自己能完成的施工任务,验收合格后劳务资金兑现到户;专业队实施的,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与技术服务队,让贫困户在经济林提质增效中持续收益,在参与建设中增加收入。

    抓好林业产业脱贫一批。坚持核桃、马铃薯“两个十万亩”不动摇,大力培育发展构树扶贫产业,积极扶持核桃深加工和构树饲料加工、构树养牛等“构树+”企业发展,建设全国最大的构树种植示范基地、临汾市优质核桃基地,打响“蒲县核桃”、“蒲县构树”、“蒲县肉牛”等地方特色品牌,带动贫困人口获得资产、股份和劳务收入。(张鹏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