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壮大特色产业助力脱贫增收

2017-07-26 08:51: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发动村里的贫困户种植杞柳,每亩种苗900元,贫困户只需支付150元,其余由企业垫付,已经种植1100多亩。贫困户坐在炕头就能把钱赚,平均月收入可达1500元至2000元。”近日,蒲县薛关镇常家湾村“第一书记”高健一边摆弄着柳编工艺,一边说。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主战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扶持政策,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咬紧“五有”和“8311”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精准到村到户,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截至7月15日,全市468个贫困村实现了主导产业、合作社全覆盖,21102户贫困户迈上产业脱贫快车道。

  在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60多岁的刘福太在梨园边锄草边高兴地说:“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外出打工,自己十几亩地也种不好。多亏合作社在咱村承包土地建梨园,不仅每年土地分红能得6000多元,在合作社打工还能挣10000多元,脱贫有指望了。”据了解,该村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2800余亩,发展玉露香梨3000余亩,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200余名农户脱贫。

  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发展思路,该县制订了产业扶贫工作行动计划,采取“书记县长亲自决策定方向,分管领导具体制定方法,乡村主导调研考察定项目,部门联审严格政策定扶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做产业”的“四定一做”办法,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扶持特色产业,全县120个贫困村全部确定了主导产业,5561个贫困户户户有产业。

  七月流火,但汾西县老爷顶下的山底村山青、天蓝、云白,清凉宜人。新建的菇棚内,“第一书记”李王卫采下一簇蘑菇说:“这里海拔高、温差大、气温适宜,生产的平菇正好错峰上市,能卖个好价钱。这个菇棚是洪洞县南段农业科技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建设的,不仅免费技术支持,还包销蘑菇,贫困户收入有保障。根据贫困户意愿,计划再建几个。”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不断发力,久久为功。乡宁县相继出台的特色产业扶贫《财政补助实施办法》《到村到户“百日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财政投入2800万元实施特色产业到村到户工程,大力发展核桃、苹果(梨)、花椒、米槐、中药材、油用牡丹、玫瑰、畜禽养殖等八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县农委主任崔满喜说第一批项目已经批复,总投资2518万元,财政补助837.96万元,带动贫困户1766户、6679口人。

  一个产业如果没有企业带动,就不会获得更大的效益。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深度贫困县——永和县一家农业公司。公司注册了“大美乾坤”苹果品牌,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产业化模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直接带动农户334户,其中贫困户281户。每年通过降低农资成本和提高果品销售价格这一项,就能让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公司还投资5400万元在芝河镇红花沟村建设万吨果品交易市场,在北京、广州、成都、南宁建立了营销窗口,完善苹果产业链,为果农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有什么样的资源优势,该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都需要一个“主心骨”。浮山县尧头村驻村工作队,就是尧头村的“主心骨”。该村村民勤劳朴实,渴望致富却苦于没有门路、没有技术。去年,市农委驻村工作队立足该村优势,帮助发展桃树、中药材206亩,吸收31户农户组建了尧盛桃果专业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户户有了新产业,增收有了新渠道。(马会平 李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