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描绘生态临汾新画卷

2013-11-19 08:02: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上新世晚期,古老的汾河河岸宽广,静水深流,洁净而温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杂草和灌木开始接管这条污染日益严重的母亲河。如何改变汾河脏、乱、差的面貌成为困扰临汾城市建设的难题。

2011年5月1日,汾河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临汾城区段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汾河公园、九州广场、白沙银滩,汾河岸畔再现一川潋滟清水,两岸怡人锦绣!城还是那座城,河还是这条河,巨变背后,“转机”何在?2010年年底,山西省正式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既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龙头和总抓手,也为临汾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百年难逢的重大机遇。

早在2009年,我市已开始大刀阔斧治理、修复并保护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以此为抓手带动汾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前后共取缔、拆除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用GDP换生态恢复;斥资14.9亿元对汾河城区段进行深度治理,先疏浚河道,清除淤泥,再进行河道蓄水,治理生态湿地;进行休闲景观建设,将汾河整体改造成为公园。

完成城区段河流治理后,我市继续拓宽治理范围,在区域联动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在北起霍州、南至侯马,南北长106公里,东西以汾河为轴线各外延10公里,东西宽约22公里,总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五大工程,打造18个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现代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两个中心城市、4个大县城和19个重点镇。

2012年年初召开的临汾市委三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项目作为“一号工程”首次亮相。

按照“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构想,到“十二五”末,经济带城镇人口达到120万,占到全市城镇人口的55%;经济总量达到1300亿元,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5%;财政收入达到240亿元,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60%;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到2020年,成为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交通最便捷、经济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环境最优美的活力区和四化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围绕实现城乡生态化的目标,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为载体,我市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服务业建设、生态城镇建设、自然生态治理修复等工程。

生态农业建设。在推进城乡生态化的过程中,本着“资源共享,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原则,按照“社区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繁荣”的总体思路,做好生态社区和生态农业建设,在生态社区建设上,抓好“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工作,今年要以尧都尧庙、洪洞甘亭、襄汾汾城等5个重点镇为试点,推进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上,重点抓好尧都生态产业园、洪洞甘亭现代农业转型综改示范园等10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同时,加快建设以西山水果“双百”工程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体系。

生态工业建设。通过全循环、高端化、规模化、多元化,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提升力度,提高生态产业链的关联度,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态工业体系,培育一批企业内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千万吨级特优钢循环工业园区、大型煤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18个新型工业园区。

生态服务业建设。以打造“根祖文化”和“尧文化”为核心,重点推进大槐树、尧庙、广胜寺、七里峪、陶唐峪、丁村民居、晋国博物馆等17个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打造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等6大物流园区,力争把临汾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大型物流吞吐基地。

生态城镇建设。围绕建设临汾都市圈、侯马都市圈,大力推进临汾、侯马两个中心城市,霍州、洪洞、襄汾、曲沃4个大县城,霍州大张、洪洞赵城、曲沃高显等19个重点镇和新农村连片建设。建设滨河东、西两条快速路约200公里,建设高标准外围配套公路178公里,建设城际轻轨76公里,建设产业园区连接路、卫星城镇连接路约191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按照“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重点实施百公里汾河河道治理与修复工程以及涝洰河生态环境综合治 理工程。同时,加快实施村镇绿化、通道绿化、生态经济带、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构建生态优美的自然生态体系。

为有效拓宽发展路径,加速经济带建设,我市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体制机制创新。

在工业生态化建设方面,开辟产业与产业、生产与消费之间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路径,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各方活力,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运行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新农村连片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两区同建”衔接的路子;自然生态修复治理方面,要处理好依靠自然力量修复和人工治理的关系,探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机制;生态城镇建设方面,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生态文化旅游方面,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有效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

两年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这张美好蓝图正在稳步拥抱现实:生态修复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带内的园区建设正在加紧实施,并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让农民走进园区劳动,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