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累计储备“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2384个,储备项目投资额20888.4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216.86%;签约项目195个,签约项目投资额3019.9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209.8%;落地项目765个,落地项目投资额1705.13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05.8%;开工项目705个,开工项目投资额1407.08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19.85%;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157.8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18.47%,其中省级重点工程完成453.7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18.53%;投产项目796个,投产项目投资额1250.22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07.41%。
刚刚过去的一年,就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而言,可谓是不辱使命、意义非凡的一个重要纪元。
——这一年,我市百公里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势态良好,进展顺利;目前本工程的河道清淤、稳固河槽、两岸堤防已基本完工,疏浚河道52公里,新建和加固堤防95公里,完成绿化面积1725万平方米,全年完成投资20.5亿元。从霍州到侯马汾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绿化面积和蓄水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这一年,我市民航机场复航改造工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火力全开”、高效推进;12月30日,随着最后一根檩条的吊装完成,临汾民航机场航站楼钢结构顺利封顶,至此,航站楼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预计于2014年3月底完成装修工程。与此同时,机场跑道、站坪、联络道的工程建设也已全线竣工。机场建设预定目标任务如期“杀青”,标志着为临汾人民早日实现梦寐以求的飞天梦又迈出了关键而长足的一步。
——这一年,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临汾段取得关键与突破性进展;11月6日,大西高铁临汾西站站前广场及景观大道工程拆迁动员大会在尧都区刘村镇政府举行。临汾西站站前广场和景观大道共占地1135亩,涉及刘村镇周家庄等9个行政村387户居民,拆迁面积达22万平方米。目前,西客站主楼主体已经成型,站前广场和景观大道正在拆迁中。
……一直以来,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作为引领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步伐的核心载体,积极回应兑现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频频攻坚发力“铁公机”、水利及城市公共设施等与市民百姓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民心所向的各类基建“大课题”,无不彰显出一个令人欢喜的事实——项目建设已经成长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升级城市建设内涵、提升增进民生福祉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与中坚力量。
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作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强大引擎,在连续几年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工作力度,大力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统筹推进“六位一体”项目建设工作。2013年内,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呈现出一派争分夺秒、全面开花、日新月异的喜人态势。
2013年,我市累计储备“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2384个,储备项目投资额20888.4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216.86%;签约项目195个,签约项目投资额3019.9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209.8%;落地项目765个,落地项目投资额1705.13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05.8%;开工项目705个,开工项目投资额1407.08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19.85%;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157.8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18.47%,其中省级重点工程完成453.7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18.53%;投产项目796个,投产项目投资额1250.22亿元,完成省定计划的107.41%。
光鲜耀眼的数字背后,映射出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统筹安排、群策群力、排除万难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去年年初我市召开了大规模、高规格的重点项目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全市重点项目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推进重大项目部署、重大问题的解决。市四套班子领导亲自包联项目,并带头现场办公、现场指挥。市人大、市政协还先后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题视察,解决了诸多问题,极大地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各县(市、区)也都把项目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及时召开会议部署项目工作,认真研究解决项目难题。项目责任单位、服务单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保障项目建设要素,化解资金、拆迁等焦点问题,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公安、政法部门对扰乱项目建设环境的不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了项目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了“千方百计上项目,千军万马抓项目”的工作局面,不断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出台项目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领导包联、定期调度、对口推进、24小时直通车、进展通报、督查督办等9项制度。特别是市政府连续三年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调度会,一个会议一个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针对土地、资金、征拆等工作,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市政府还开辟了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市内项目审批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每月对“六位一体”完成情况进行排队,专报市四套班子领导,并在新闻媒体通报,对连续两月不达序时进度并排后三名的县(市、区)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确保了项目工作进度。此外,在年度考核中突出项目工作的地位,对各县(市、区)增设了30分的考核权重,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抓项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天的招商决定明天的增长,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转型的成败,更决定着发展的层次。我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设立了招商联系点,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带队走出去招商引资。去年以来,除市级招商引资活动外,各县(市、区)也相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9个县(市、区)中有14个组织开展了自主招商活动,“走出去”招商成为常态化工作。1月份至10月份全市累计签约项目138个,签约金额23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0.3%,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
深入探索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矿业用地整合利用、建设用地复垦整合等创新性的做法。前年,除省里下达的用地指标外,我市拿回2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矿业存量用地周转指标。去年除省里下达的用地指标外,我市又拿回1.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矿业存量用地周转指标。同时,我市采取保重点、保开工,合理分配用地指标,有效缓解了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矛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想方设法激活民间资本,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2013年5月7日,国家发改委核准审批了市投资公司发行二期债券,通过这一平台3年共发行两期债券35亿元。通过国开行、农发行、兴业银行、江西信托公司融资和市级财政性存量资金银行竞储的办法,累计融资近200亿元。去年,我市又组织重点项目银企洽谈活动,一次签约项目127个,2013年计划投放资金207亿元,目前已投放资金110亿元。
重点项目工程要投产达效,服务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为此,我市着力创优项目工作环境。
一方面,创优市内项目环境。在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项目工作流程、缩短项目审批时限的同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跟踪督办,确保了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进度。另一方面,积极协同企业和项目单位,跑部进京上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取得土地、环评、能评、水资源、规划等方面的审批手续,缩短了项目市外审批时限,加快了项目运作步伐,得到了项目业主的好评。(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