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段: 郊野生态特色浓

2014-03-29 08:31: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阳春三月,春意浓浓。日前,记者在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尧都区段采访时看到,汾河沿岸到处是绿化工人师傅们栽花植树忙碌的身影。

“目前,我们尧都区段河道治理基本完工,正在抓紧时间实施生态绿化,工程预计6月底可以结束。”尧都区屯里桥北段汾河综合整治项目部左力同志介绍,“自2012年10月,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尧都区段开工以来,我们在市、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技术标准,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工程质量,倒排工期赶进度,保质量、保概算,力争按期完工。”记者看到,经过前段时间的改造,汾河河槽变得宽阔顺直了,堤坝护坡稳固美观了,堤顶路面平坦通畅了。而在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河道内垃圾堆积如山、“白色污染”隐患无穷;河道内采沙屡禁不止,因挖沙形成的大坑随处可见,母亲河汾河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往日“汾河流水哗啦啦”的自然景象早已成为沿岸居民的美好回忆。

站在汾河工地现场,望着成型的工程和忙碌植树栽花种草的工人,左力自豪地边指边说,汾河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尧都区段主要实施堤防整治、主河槽治理、电灌站改造、岔口河入汾口治理、橡胶坝和堵头坝、生态滩涂修复、公共绿地建设等项目,总投资4.59亿元,建设工期2年。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29亿元。其中,河道治理工程累计完成1.44亿元,占工程投资的96%;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投资2.62亿元,占工程投资的85%。该工程南起屯里汾河大桥,北至洪洞县界,东接新建滨河东路,西连汾河西大堤,治理河道5公里。建成后,可使该段河道的防洪能力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生态修复实施面积为150万平方米,河道内滩涂为地被种植区,堤坝外为郊野生态景观区。

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尧都区政府成立了汾北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了工程建设项目部,项目部实行“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通过强化领导、明确目标、细化管理、落实责任和一系列管理措施的落实,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其实,汾河治理与修复工程前提是河道治理,亮点在生态修复。尧都区段实施生态滩涂修复的目标是:通过栽花种草、植树播绿,构建一个植物、水体、动物和谐共处、可持续循环的生态系统,打造一个凸显“郊野生态”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

何谓“郊野生态”特色?记者正好碰见了手拿剪刀,在现场技术指导的景观工程技术负责人孙耀廷,他脱口说道:“对原有绿化苗木能留尽留,地形高低起伏,湿地、湖泊、主题广场和文化活动场所分布合理,苗木种植乔灌结合、开合有致,以大片开阔绿地为主体,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特色,简约而不简单”。记者问他,“花这么多钱,会不会浪费了?”他坚定地说:“我们会花好每一分钱,利用好每一块空地,合理布置苗木和花卉品种,为人们呈现一个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开有合的独特景观效果,让人民群众满意。”眼前这位毕业于山西农大、一直从事绿化工作的孙耀廷对郊野生态特色充满信心。

尧都区段的生态修复工程自2013年2月开工以来,高标准、高质量地加以推进。

在建设过程中,景观工程充分考虑当地实际,选用易成活、好管护、成本低的树种。

地被种植区栽植萱草、小冠花、千屈菜、石竹等耐涝的适合滩涂生长的植被;景观区主要栽植杨树、柳树、槐树等乔木及山桃、金银木、丁香等灌木。为确保绿化工程质量,项目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施工队组织专人打井、整理土方、备足栽植肥料,制作安装假山,并对栽植的所有苗木采取严格的防疫、防虫措施,确保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截至目前,共种植乔木、灌木5.9万株,整理地形面积43万平方米,滩涂绿地整理40万平方米,浇灌系统完成给水管网安装2万米,开挖整理了两个占地5.7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摆放湖石1000吨。

“工程全部完工后,不仅汾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而且还能提高河道行洪和农田灌溉能力,造福沿岸百姓。”左力对生态修复后的汾河已有了美好的展望,充满期待,“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美丽画卷将呈现在尧都人民面前,这里必将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尧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大美临汾的新亮点!”

作者:孙言兵 田青松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