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路东起羊市巷东端,西至迎春南街,中间有贡院步行街横穿而过。两侧高楼林立,大树参天,各式各样的门店贯穿东西。单看这“乡贤”二字,文墨气息扑面而来,这也让人不禁猜想,这“乡贤路”是否与文人墨客有关呢?近日,记者带着疑问实地进行采访。
乡贤路原来称“当铺街”
每个地名都蕴藏着讲不完的故事和数不尽的变迁,乡贤路也不例外。当铺街、南道街都曾是乡贤路的别称。
在《尧都村镇风情——大型史略散文集》下卷中有一篇名为《老树见证——记今昔老东关》的文章,作者刘秋祥在文中回忆道:乡贤路的当铺很是出名,人称当铺街。大小当铺二十余家。
尤以大兴当、民生当名声大,破落财主、公子哥们、小姐太太多到这里当卖珠宝玉器、金银首饰。穷苦市民多到小当铺当卖衣物,换几个小钱,买一餐隔夜粮。
78岁的霍文奎是东关的老住户,在他的印象里乡贤路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南道街。至于乡贤路这个名字因何立名,霍文奎也说不清楚。
乡贤文化延续至今
由于乡贤路上多为近些年的新建筑,要想寻访老住户就变得十分困难。记者询问了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其均不知其以何命名。
后在一些史料中找到了相关记载。
据《临汾市志》记载,“乡贤路位于老东关内,原名乡贤街,因明清时临汾县乡贤祠建于此,故名。”乡贤祠又因何而建?清梁章巨的《称谓录·故绅》一书中给出了解释。“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崇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也就是说“乡贤”指乡村中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之人。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因之,形成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在由此衍生出来的“乡贤文化”影响下,乡贤路得以命名。
市民记忆中的乡贤路
在刘秋祥的文章中提到,近代老东关人烟多、香火盛。有蔡伦庙,蔡伦庙很大,占地十余亩,就是今天的乡贤街小学所在地。
“原来这里根本没有高楼,全都是低矮的民房。道路中间只能容下一辆马车通行,路面坑洼不平,每逢下雨天,土路就变成了泥路。”赵女士是乡贤路的老住户,今年70岁,在她的印象中,解放后乡贤路的东口有一家做点心的,中段有一个大水池,里面混杂着生活用水、雨水,那里还出过溺水事故。
时过境迁,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如今变成了林阴大道。低矮的民房也被改造成了居民楼,老住户们都住上了楼房。每逢放学时间,乡贤街小学的学生一涌而出,一股文墨气息扑面而来,与“乡贤路”这一名字相互呼应。(弓佩玉)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