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也能培养出艺术家
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如果把临汾的艺术教育比作一棵树,谁又能否认,她的根不是在艺校呢?建校59年来,培养出艺术人才4000多名,遍布全国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有的已经成为骨干人才及管理者,甚至是名满全国的艺术家;先后有57人获得全国大小“梅花”称号,中国剧协更因之授予我市“梅花之乡”荣誉称号。
如今,面对各种学历、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上有艺术类大学、普通大学艺术专业,中有众多艺术职业学校,下有中学艺术特长班挤压抗顶的情况下,临汾艺校不辍追求,加大改革力度,探索特色办学,推行订单式教学,力求使每个走出去的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本领。
2010年,艺校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后,开展了一系列重塑形象工程,在2012年初见成效:学校外在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学生管理井井有条,实现半军事化、无缝隙管理;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效发挥了引导、检查、评价教学质量的作用;实施多层次办学,把好市场求突围……
时隔3年之后,记者再次踏入艺校,发现又有了新变化:投资200余万元的音乐琴房、戏曲练功厅宽敞明亮,师生练功的兴趣大大增强;与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合办的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市场,以学定教,专业性强并实现规范化;即将投入建设的舞蹈厅完全借鉴北京舞蹈学院标准,高端大气上档次……在与校领导和师生座谈中,他们表示,硬件设施越来越好,学生实践形式丰富多样,教学管理更接地气,可以这样说,艺校办到学生家门口了。
学前教育专业第一学期教学汇报表演现场
教材放浅,习惯养成,兴趣点燃,因材施教,面对这群“白纸”学生,他们要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画
说起艺校的生源,那是名副其实的兜底生源: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差,还有许多有思想边缘化倾向的学生。要让这样的学生出彩、出成绩,首先要在某一个点上激发他们的兴趣。
2014年,在认真研究市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之后,艺校与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开展联合办学,新设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管理、教学均无章可循。新任科长韩培虎带领两个副手马不停蹄上太原、下运城四处取经,他们琢磨着、摸索着,面对这“贫瘠”的生源,怎样一点点儿浇水、施肥、培土,让这些孩子兴趣的嫩芽一点点儿生发出来。
放浅教材、习惯养成是他们为新生做的第一步。他们依据学情为文化课“瘦身”,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吃得动、吃得饱。同时,狠抓养成教育,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五整队七点名”;班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做到“三跟”(即跟餐、跟班、跟操),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学生公寓一日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一月一评比,学生处每月对学生公寓进行卫生评比……三个月过去了,新生逐步适应了这种生活。
从音舞美专业中找到学生兴趣的原点,让学生喜欢这个专业,是他们为新生做的第二步。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倾向于音舞美专业的大范围学习和大组、小组、一对一地学,以演代练,从专业上走出自己的特色。2014年9月开班,当年12月底,一台汇报演出展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演出囊括了合唱、独唱、器乐、舞蹈、诗朗诵、小品、快板、秧歌、美术教学,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当时在台下观看的临汾学院的领导十分惊讶,没想到这么短时间里,这些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学生表演得如此出色。他们想不到,除了正常上课外,师生们黑夜白天连轴转,老师一遍遍地教,学生一遍遍地练,在初步掌握表演要领的基础上,老师精雕细琢,让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有了独到的表现力。演出成功了,幕后艰辛的付出谁又知晓:排练的75天里韩培虎经常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饿了啃口干饼子,渴了喝口白开水,过度劳累使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上下楼梯都要人扶;副科长刘国薇和乔杰伟,早上6点钟来到学校,很晚才下班,没有补助,没有奖金,却为演出出钱、出车、出力,学生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们赶紧带着上医院……胡蝶是今年3月来到艺校的,和另一个年轻女老师共同担任3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异常辛苦,几乎剥夺了两个年轻女孩子的所有时间。问胡蝶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她说,那是因为内心的一些触动。例如,和她搭班的女老师病了,在微信上留言:学生发烧了,有我管;学生磕着了,有我管;我病了,谁管我?没几分钟,韩科长的留言发过来:我管!还有周围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有他们在身边,她的心里就涌起了力量。班里大部分是女生,是非多,胡蝶和她们在一起,有时被气哭,有时被逗笑。闲下来她就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哭哭笑笑构成别样人生。爸爸妈妈则说,自从当了“孩子王”,胡蝶长大了。
来自洪洞大槐树镇的宋秀瑞是少数几个中考达到建档线的女生,成绩好,加之性格认真负责,担任了班长。她说,这里师资、设施都好,还可以学到艺术特长,老师经常教育他们,要先学做人后学知识……说着,她的脸上泛起甜甜的笑容。
阅读,是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韩培虎说,下学期要开设“儿童文学”专业,让同学们都阅读、讲故事,提升文化修养,这对他们从事幼教事业非常有用……
向名家借力,与剧团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养,每朵绽放的“梅花”都是一张闪亮的艺校名片
说起艺校的拳头专业,非戏曲专业莫属,这也是“出口”最火的专业。
来到戏曲科的时候,恰逢师生们正在排练新编剧目《刘胡兰》。舞台上,“小梅花”常涛扮演的刘胡兰机智俏皮、坚定果敢,时而和胡连长斗智斗勇,时而和小伙伴嬉笑打斗,时而钻进奶奶怀里撒起了娇……科长黄志群介绍,目前还处在拉戏阶段,下一阶段要配乐、抠戏、布景、彩排,在9月初搬上舞台,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说到这里,他笑了一下:排过8本戏没花过1分钱,光教学不实践不行,以戏代练是最好的办法。
在练功厅外的办公室,墙上的宣传栏里贴着57朵大小“梅花”的剧照,个个气宇轩昂,身手不凡。57朵“梅花”已是令人自豪,去年又有一个喜讯传来,毕业生杜格考上了中国戏剧学院,在录取的8名考生中位列第三,是艺校历史上首个考入中国戏剧顶级学府的学生。
从2014年以来,艺校和剧团实行了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任跟心、郭泽民、许爱英、潘国良、雷俊生等一批戏曲名家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其实这些名家本就出自艺校,现在回校任教,教的也是他们的学生。名家的推介作用不可估量,一年一度的戏曲科供需见面会十分火爆。毕业生在台上唱念做打,用人单位在台下人手一份节目单,为感兴趣的学生画勾。双方谈意向、签协议,毕业生出口省内外,最远的到了河南三门峡。“小梅花”贾珍珍2013年7月毕业后来到襄汾剧团,担纲主演了《赵氏孤儿》等剧目,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一个好学生是一张好名片,自她来到襄汾剧团后,剧团领导看到了艺校生的实力,与艺校开展了订单培养,一次培养了七八名学生。
艺校是个大熔炉,一代代“小梅花”在这里成长成人成才,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更高的学府。如今新的苗子又进入艺校,谁知道他们会创造怎样的奇迹?单静怡是2014级新生,从小就喜欢看戏,经别人介绍来这里上学。起初练功又疼又累,她几乎想放弃,后来在老师指导下慢慢掌握了方法,练得越来越起劲。周末回家了,老师会给家长打电话,看她是否平安到家;家长给了她200元钱,又会给老师打电话,让老师监督她管理。练完功了,她随手拿起一瓶矿泉水喝,老师会提醒她,矿泉水太凉,对嗓子不好,要喝保温桶里的开水……古老的艺校依然保持着师带徒的优良传统,老师爱生如子,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难怪在艺术传承的道路上走得这样稳健。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文化、专业、能力,努力实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
走进音乐科的时候,恰逢几个学生在排练,两个女生唱着《红山果》,声音清脆、婉约,台风清新而活泼。原来,音乐科第三届“青春旋律”系列音乐会已经拉开帷幕,在一个多月时间里,11场精彩演出连续上演,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
据科长贾恒山介绍,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原则,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给每一位师生,有能力的搞独唱音乐会,能力不强的搞合唱音乐会,所有的人都上台表演,通过舞台表演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学目的。
“学会等待,让孩子慢慢成长。”这是李虹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基础,她只能因材施教,一点点儿地引学生入门。2013年来校的齐嘉慧年龄小,处于变声期,开口唱歌就跑调。李虹不着急,等着她的嗓子慢慢发育好。两年过去了,嘉慧的嗓音定型了,人也懂事了不少,李虹抓紧时间教她发声,把握音准,她认真学习领会,水平日渐提高,目前已是同届中的佼佼者。
舞蹈科为了激发孩子对舞蹈的热爱,同时创造深造的机会,实现与艺考接轨,从2013年起推出了个人舞蹈大赛。这是一项全新的赛事,会让一些只会群舞的“南郭先生”暴露于无形,因而有的学生千方百计逃避。舞蹈科科长郝霞鼓励他们:“不管好坏都要演,只要登台就是好样的。”她又挨个给家长打电话,让他们来校看孩子表演。有的家长说忙,没时间去,郝霞就“连哄带骗”:“如果你不来,孩子就别想拿毕业证了。”这一招还挺灵,家长们都来了。2013年11月,首届个人舞蹈大赛开幕了。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跳起了民 族舞,有的跳起了古典舞,还有的跳起了现代舞,优美的舞姿加上绚丽的服装和舞台,家长看了直惊呼:原来自己的孩子这么棒!初赛、复赛,到了决赛,校领导和中层班子都来观看,场面非常隆重。比赛角出了名次,校领导给获奖学生颁奖,其他同学羡煞了眼。第二届比第一届组织起来容易多了,个人舞蹈大赛唤醒了学生的成长欲望。
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开展艺术创作和教学研究,是艺校这几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不但促进了教学,而且获得了创作、教研和教学“一石三鸟”之效。这方面,美术科老师们颇有心得。2013年以来,该科把课堂搬到大自然里,在河南石板岩山村写生7天,创作了80余幅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回校后,学生的好作品被学校收藏作为教学成果展示,还颁发了收藏证书。这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是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有了前行的动力。
美术系的老师每年不定期自费接受再教育,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科长冯红宇连续三年赴中央美院学习,前段时间还和教务处副主任张青虎老师参加了“对话太行”临汾水彩写生展,其作品受到省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会长陆贤能的高度赞赏。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说起这五年的变化,老师们都有许多的感受:只要是师生需要的,只要是市场需求的,校领导就会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点一滴地去做,用草根式的努力,一步步地发展老师、成就学生,让他们的人生因而出彩。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校领导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把自己的小舞台搬到社会的大舞台,让艺校生经常参加大型活动演出,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舞台实践的转变。今年的毕业晚会可能会搬到新百汇演,让社会了解艺校,让艺校生展示艺校……不等、不靠、不要,用心建设自己的舞台,用心经营自己的舞台,艺校的未来无限宽广。(郭璞)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