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人:不要让读书习惯离我们渐行渐远

2015-07-15 16:12: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书”是知识的海洋、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最早的甲骨、竹简、布帛一直到现在的纸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这些赞美书的名言也比比皆是。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进步,我们是否还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电子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读书途径,书店的经营状况及命运又是如何?策划人:田志华    

    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书是文化生活的源泉,书也是人类知识的财富,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进步,我们是否还在坚持看书,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书?记者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市民还保持着看书习惯,而传统买书看书的大多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则以电子书为主要阅读方式。

 闲暇之余,范先生都会打开书柜看一看自己收藏的书。

    今年45岁的范先生家住向阳路,他已经把读书当作每天的必修课,每当闲暇之余,就会打开自己的书柜找书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会儿书,他说这是从上大学开始养成的习惯。

    “我与朋友之间经常相互推荐好书,还有查网上推荐的一些书,只要看到喜欢的,都会买下来,并且一次都会买5至10本。”范先生说,以前买书是在书店用半天的时间挑选,后来发现书店选择余地较小,而且书的价格也比较贵,所以现在基本都在网上买。

    看过的书,范先生舍不得扔掉,便放进书架收藏起来。以前挣钱少,他每年买书的费用在二三百元左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均一年买书都要花上2000元左右,经过多年积攒,收藏的500多本书已经摆满书架,它们都被范先生视为珍宝。看着书柜里满满的书,范先生告诉记者,不少书已经看过好几遍,像《李自成》这本书他看了不下10遍,最后一集最近刚刚看完。“我不习惯用手机看书,因为我喜欢翻书的感觉,还有书中淡淡的墨香味。”范先生说。

    对于不少人来说,由于工作或生活的种种原因,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像范先生这样能保持读书习惯和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书了,现在也只是偶尔看看报纸。”家住解放路58岁的陈先生说,以前他比较爱看书,买的书也不少,但是随着工作、生活的转变,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基本不看书,电子书更没有接触过。记者 田志华    

    电子书籍争议多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电子书越来越便捷,只要在网上搜索图书,下载到手机上随时观看,方便快捷又节约时间,但电子书五花八门,没有正规图书检测,有些内容不利于一些读者观看。

    7月11日,经过走访调查记者了解到,电子书市场主要活跃在年轻人这一代,老年人还是对传统的书籍“情有独钟”,在校学生偶尔会用到电子书课程,但还是以课本为主学习知识。现在电子书发展很快,网络上有很多看书网站各类图书非常齐全,随时供人们搜索观看,有些是可以下载到手机上免费观看,有些图书就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才能下载观看。

    “我就很喜欢看电子书,记得高中的时候就拿着MP4到网吧下载电子书观看,这样就不用跟同学去抢书看,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看看电子书能调节学习压力。”家住润泽园小区的王磊说,大学时候还在一些网站上连载一些短篇小说,网站根据小说的点击率给予一定的稿费,像非常有名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我爱吃西红柿等就是在网上连载电子书火起来的。

    王磊还表示在网站上发表电子书,传播得非常快,只要你一更新网友就可以在网上看到,不用到写完印刷成书后才能让读者看到。电子书不仅表现在虚拟的小说上,也应用在其他领域中,市民考驾照都不怎么看驾校发的书,大多数在手机上下载个驾照软件,在手机上做题模拟考试,真的十分方便快捷。

    “我作为一名教师,还是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图书能印刷出来,而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不否认电子书给市民带来了方便,但网络上什么样电子书都有,有些对学生很不利,他们会沉积在虚幻的网络小说中,耽误学习时间影响他们的学业。”临汾市实验中学的孙老师说,我们要慎重选择看书,不要盲目地看,要在书中学习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记者 张森辉    

    小书店面临大洗牌

    曾几何时,小书店开满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杂志、漫画、报纸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而如今小书店经受着无纸化阅读和网络文化的影响,日渐式微,面临着被市场重新洗牌的命运。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小型书店,就这些书店的经营情况和改变进行了调查。

    在位于向阳东路上的一家书店内,店主王女士正在整理新到的工具书,她告诉记者,现在书店里出售最好的书籍是工具书和学习教材,如果没有这一块顶着,那她的书店早就开不下去了。“主要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以前我这里卖得最好的是杂志、报纸和漫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来买这些书了,除了必要的公务员考试书籍外,就是学生类的辅导书了。”王女士说,不单单是她这家书店,现在的小书店已经没有大宗的书籍交易,只能零售,所以什么好卖他们卖什么。

    记者了解到,在主营零售的小型书店,因为时代的变化,经营者在进货时都会优先考虑寻找有市场的书籍,而一些无法被网络替代的工具学习类书籍成为了时下书店最热门的畅销货。“前几天在车站街看到几个人正在路边摆摊卖书,书是好书,绝对的正版,我卖了十几年书,这点眼力还是有的,他们卖正版书时,竟然是按照斤两去卖,这实在是我们卖书人的悲哀啊。”在位于平阳南街五中附近的一家书店内,店主刘先生告诉记者,他记得十几年前,曾一次性准备了25套《世界大百科全书》,一套的零售价是260元,只用了一周时间就销售一空,他一下子就挣了近600元,可如今谁还会花百十元去购买一套百科类书籍,各式各样的网络搜索软件早就替代了。

    “我们这些小书店正面临着市场的大洗牌,我想以后除了国营大书店或者图书馆外,将不会再有人专门开设综合类书店了,因为很多书籍即便摆上柜台也不会有人要,除非走专业化的路子,比如专门出售医疗类书籍或专门出售外文书籍等等,因为独特性才会有新的市场。”刘先生告诉记者,此前他的一位亲戚借用他的门面出售一些关于工程建筑类的书籍,他本以为亲戚不会卖出去多少,可没有想到在短短一个月里,竟然全部销售一空,而这也给他上了一课。记者 杨全   

    大型书店转型发展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前苏联作家布罗茨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阅读、电子阅读器、移动阅读等阅读终端迅猛发展,国人可以随时随地以这些终端为载体进行阅读。然而,这些载体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只是一种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容易导致国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

    中国出版网数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受网络电子书的影响,近三年来,新华书店的图书销量有明显的下滑。”新华书店图书超市副经理张红梅告诉记者,虽然,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来书店看书的人很多,但是比起几年前,图书的销售和阅读还是有所下滑。据张红梅介绍,2012年,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书店曾掀起了一股“莫言热”,前来关注莫言相关书籍的人比较多,可是好景不长,只持续了两个月左右。

    针对电子类图书对纸质书籍销量的影响,新华书店也曾引进“电纸书”,可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读书,新华书店目前已经在发展图书进校园和进社区的活动,将新华书店搬到学校和社区,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和市民的阅读兴趣,截至目前,新华书店已经在解放路小学、市十一中和东城的一些社区建立了学校书店和社区书店,随后,送图书进小区活动还要扩大到市内的其他社区和学校。

    张红梅认为,目前整个社会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和就业等压力较大,所以人们有浮躁的情绪。当然,让我们周围的人养成一种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不是一时之功。阅读立法固然不可或缺,与此同时,还须要各种积极力量的共同努力、长期推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我要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优先于其他选择的选择。(郝海军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