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伟大的职业,一个影响着所有人成长的培育工程。他们默默耕耘,挥洒汗水,为我们的祖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
他们扎根农村,牵手孤独,为孩子们叩开无声世界之门,为爱和理想坚守在红丝带学校,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不同的学校,倾听教师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责任是一种力量——齐水勇
“不论社会怎么变,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要对得起三尺讲台,要对得起学生。”作为一名山区教师,34岁的齐水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扎根山区 有苦有乐
2011年,齐水勇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被分往尧都区枕头乡的一所山区小学。
“我在太原上了四年大学,又打了几年工,已经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一想到未来要在山区扎根,难免会失落。”面对记者采访,齐水勇袒露心声。
得知要来新老师,孩子们早早地在校门口等着。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他的心顿时被融化了。但一个现实的问题很快难住了他。“饮用水、生活用水都是从别处拉来然后储存在水窖中。每次喝水时,都要放很多茶叶,这样才能压住水里的怪味。”
不忘使命 奉献真诚
2014年年初,由于岗位需要,齐水勇不仅担任全校的美术老师,还兼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他坚持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困难学生。
2014年年底,一节作文课让齐水勇陷入深思。“我在黑板上写出作文题目‘礼物’后,许多孩子问我,什么是礼物。在他们的人生中,从来没收过礼物。”那一刻,齐水勇决定帮孩子们做点儿什么。
齐水勇用镜头记录了孩子们想要的礼物,并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帮助孩子们圆梦。在他的努力之下,多方好心人鼎力相助,孩子们终于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礼物。
“我所带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都长,他们把我当作亲人,我也把他们当家人。”齐水勇微笑着说。
无怨无悔 挥洒青春
扎根山区的这四年,齐水勇见证了山区教育的巨变。“很多人认为山区小学都是破破烂烂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近些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农村基层教育非常重视,山区小学不仅有着敞亮的教室,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往,音乐、美术、体育是山区教育的薄弱环节,现在都设置了专职老师。”他感慨道。
今年9月,齐水勇被调到另一所山区小学,并成为专职的美术老师。干回了“老本行”,他的心情并不轻松:“上个学期,我告诉孩子们,我可能要调走了。许多孩子当场就哭了起来,我赶忙安慰他们。等到了真正离别的时刻,我不敢把这个消息当面告诉他们,不忍心看到孩子的眼泪,也舍不得离开。”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好教师更难。齐水勇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心中,每位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真诚地说,我的职责就是带给孩子们正能量,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李静)
当好学生领路人——乔廷武
“三尺讲台一颗心,万语千言语谆谆。严时恨铁不成钢,慈时犹如父母亲。”教师节来临之际,52岁的乔志红借用诗歌《难忘师恩》来表达他对恩师乔廷武的感激之情。在他和同学的心目中,乔廷武胜似父母,以自身的正能量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在乔志红的热荐下,记者走近68岁的退休老教师乔廷武,听他讲述他和学生们的故事。“1969年,我毕业后,进入临汾县第四中学(今尧都区吴村中学)工作。这一干就是18年。”乔廷武说。
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乔廷武同时担任着文理两科教师,被学校领导和同事称为“全把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我就在想,怎样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乔廷武从家长的角度与厌学的孩子聊家庭,从亲情方面打动他们的内心。又从朋友的角度和他们谈理想,以此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乔氏疗法”果然奏效,学生们明白了乔廷武的良苦用心,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如今,乔廷武的学生们早已成家立业,很多成为了社会栋梁。但大家从未忘记他的教导之恩,逢年过节依旧会去探望他。
乔廷武职教38年,始终认为:人到什么时候都要学习,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身为老师,应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李静 乔倩楠)
为了传承而努力——范亚军
对于很多人来讲,男幼师是一个让人很尴尬的职业,不但会遭人非议,甚至还会被打上混吃青春饭的烙印。但很少有人知道,男幼师却是幼儿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4岁的范亚军就是我市仅有的几个男幼师之一。
当老师纯属偶然
记者见到范亚军时,他正在给孩子们上武术课。虽然面对的是孩子,但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标准规范。
“其实刚开始我也没想过自己会当幼师。”对于当幼师的初衷,范亚军坦言,十岁就开始习武的他,在当幼师之前辗转很多地方,干过不少工作,但都和武术无关,他很希望能找到和自己爱好相关的工作,最终没能如愿,只好回到临汾。
范亚军的爱人在正宇幼儿园做后勤,一次开会园长说想给孩子们增开武术课,以培养孩子们的阳刚之气。
“于是我爱人向校长推荐了我,没想到还真被录用了。”范亚军这一干就是两年多。
初到之时的尴尬
能有一份即稳定又能跟爱人在一起的工作,范亚军自然高兴,但幼儿园的特殊环境也给他带来不少不便。
“开始有点不适应,这里除了我之外其余全是女老师。”腼腆的他不善于打交道,刚开始跟她们说话时会觉得脸红,一是不好意思,二是怕被她们嘲笑我一个大老爷们居然当起了孩子王。”除了面对同事有点尴尬之外,初为人师的他面对孩子们也时常觉得力不从心。
“开始教孩子,也是没有耐心。孩子们的记忆力虽然很好,但动作却不标准。有些看似很简单的动作,你得一遍又一遍的示范。”年轻气盛的他,面对这些难缠的孩子们,自然有点生气,但碍于自己的身份只得把怒火压住。
为了传承而努力
有的人说,孩子才是大人最好的老师,这一点范亚军深有体会: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些孩子都非常可爱,尤其是爱调皮捣蛋的小家伙,其实他们不过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而已。”转眼间,范亚军的教师生涯已经两年,他早已成了这里最受欢迎的武术老师。
“正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感动了我,才让我一直在这个饱受争议的职位上坚持下去。”范亚军表示,他的师父听说他在幼儿园教武术,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力支持,我师父对我说,放心大胆地去干吧,以后有技术上的问题,随时可以找他。”有了师父的支持和孩子们的爱戴,范亚军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大人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孩子们习武则是一种兴趣,对于现在幼儿园教师女多男少的情况,习武更是他们性格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访邻近结束时,范亚军向记者透露,他打算继续进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男幼儿教师;也要让更多的孩子去学习通背缠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他一份绵薄之力。(杨杰)
红丝带教师——李军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患者学校。11年间,这所学校由最初的抗非典病区,慢慢发展成艾滋病病区,再由草台班子学校,到合法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从4人增加到31人。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而李军也从一名关注红丝带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摇身变为了该校老师。
永济小伙为爱坚守临汾李军1986年生于山西永济,2006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大学毕业后成为红丝带学校的一名教师。
“2008年,我和志愿者们来红丝带学校做公益活动,回到学校后,内心始终无法平静。”当时的李军还是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红丝带学校的所见所闻触及到了他的内心,他始终觉得应该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苦于自己仅是一名求学的学生,李军在闲暇之余总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红丝带学校做公益。
2010年临近毕业,听闻红丝带学校招聘老师,李军没有太多的思考就报了名。本以为在接下来的面试环节,他会和许多与自己有相同想法的求职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到了学校才发现,应聘者就他一人。“当时郭小平校长仅问了我一个问题,但也就是这个问题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李军介绍,郭校长抛出“你愿不愿意从此留在临汾”的问题,确实出乎了他的意料,这个问题让他所有的准备成为泡影,短暂的思考后,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自此,李军成了红丝带学校的一名老师。
李军介绍,大学时一同做公益的同学还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和学校的情况,而在这里坚守也算是圆了大家曾经的梦想。
“感谢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作为家中的独生子,李军一直觉得亏欠父母太多太多,在他看来,如果当时父母强烈反对,他肯定也来不了这里。
全科教师有了“名分”9月7日,虽然距离红丝带学校开学还有两天时间,但李军老师已经为孩子们的开学忙碌了好几天。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对所有宿舍进行装修,购置了崭新的床、衣柜和书桌,目前所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就等9月9日开学。
回想起进入学校后的生活,李军笑着告诉记者,除了语文之外,数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自己统统带过。刚上岗时,虽然待遇不高,但李军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把全部爱心倾注在孩子们身上。今年暑假期间,大多数学生都放假回家了,虽然学校还有生活老师,但李军仍然放心不下孩子,隔三差五都会去学校看看。
从成为红丝带学校一员的那天至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李军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如果没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红丝带的关注和扶持,这个学校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2011年12月1日学校正式挂牌,被纳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序列,而像李军一样的老师也终于名正言顺地“入编”。至此,学校的孩子不再是编外生,老师也有了编制,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真正有了名分,孩子们才开始有了继续读高中的希望。而他也会继续为了自己和同学们的梦想在这里坚守。(卢凯 张蕴强)
“星儿”的妈妈——王婷
她个子不高、身体微胖,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的。六年来,她用不懈的努力和深情的呼唤,让那些“星儿”走出孤独的世界;她用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照顾着一群特殊的孩子——自闭症(又名孤独症)、唐氏综合症、脑瘫和弱智儿童,她就是29岁的王婷。9月8日,记者走近这位“星儿”的妈妈,听她讲述了一个个幕后的故事。
“妈妈、妈妈、妈妈……”当天下午4时许,王婷在临汾市聋儿康复语训部教室,教授个训课认知环节中,手拿嵌板图片,不断重复这个家庭称呼,让学生反复读出声。6岁的宁儿(化名)是个脑瘫患儿,她似乎有些坐不住,时不时手指着嵌板图片叫着“妈妈”。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庭称呼,王婷每天要说上几十遍。王婷说:脑瘫儿与普通孩子不同,只有通过图片教学,不断地重复一个词语,才能让她们记住,并开口说话。”两年前的宁儿不但走不成路,就连坐几分钟都很难。为了让宁儿尽快康复,王婷通过游戏教学,鼓励她坚持,整整两个月才让她好好地坐下来,并且能上半个小时的课。
初次见3岁的乐乐(化名),大眼睛、浓眉毛、瓜子脸……活脱脱的一个小美女,可她却是个典型的自闭症儿童。由于她长得可爱,老师们都特别喜欢她,但上起课来才发现,她除了坐和吃外,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会,就连简单的家庭称呼都不会说。她的行为刻板,不与人交流,且有自我刺激的行为,两条腿总是在摩擦,王婷通过给她长时间的按摩和大运动,这种自我刺激行为才慢慢消失。凡是给她上过课的老师,或肩膀、或胳膊、或手都被她咬过,王婷衣服肚子的位置曾被她咬烂过。
王婷说:临汾市聋儿康复语训部自2010年开设了自闭症班,我就与这些孩子结了缘,由于我在教学上比较认真负责,很多人亲切地称呼我为‘星儿’的妈妈。”六年的特教生涯,她风雨无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六年来,她曾被像乐乐一样懵懂无知的孩子咬过、打过、掐过;她曾被敏感脆弱的家长误解过、指责过;她也曾因教着一群“星儿”而被家人误解过。但因为有爱,她超越了功利,挡住了诱惑,最终坚持了下来。
说起六年的特教生涯,王婷哭过、累过、笑过。她告诉记者,六年来,最大的愿望便是这些孩子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最大的幸福便是家长的一句:王老师,您辛苦了!就是孩子们这一点一滴的进步、家长们的一句句感谢,激励着她一路前行。在今后的日子里,她会一如既往、尽其所能,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虽然她没有医治好这些“星儿”的能力,但她会像他们的妈妈一样关心、爱护这群孩子,让他们尽早地回归到社会中。(郭秀婷 苏亚兵)
孩子们的守护者——伊巧凤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是同行对她的赞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家长们对她的评价。9月8日下午2时许,天空飘起了淅沥沥的小雨。
校门还没开,伊巧凤已守在时代风华特色学校门口,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这周是开学第一周,她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格外重视。
走上教师岗,圆了少年梦伊巧凤今年57岁,在教师之路上已有30余年,这份坚持来源于责任心,更源于对这个岗位的热爱。“我上高中时,时常会有已经毕业的学生返校探望老师,每每看到这一幕,便心生羡慕,我觉得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伊巧凤说,也是从那时,在内心种下了一颗“教师梦”的种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巧凤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开始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日子。翻开手机短信,有不少是曾经的学生发来的关心短信;逢年过节,家中总少不了前来看望她的学生;每天深夜,仍与家长细心沟通,讨论学生的成绩。
独创教学法,校园常青树正因为伊巧凤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所以对这个岗位也有着浓厚的感情。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她每天第一个到校打扫卫生,不辞劳苦;为了让新知识更易接受,她用肢体语言和形象方式相结合,趣味十足,印象深刻;为了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她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深入浅出讲解道理。她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欢笑,流动红旗”常常光临她的班级。
每天放学后,伊巧凤仍处于工作状态。她总会拿着手机与家长不断交流,有时会将易混淆的生字罗列出来,发送到家长手机上,有时也会讨论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不断叮嘱要督促孩子练习写字,有时还会调解家庭矛盾。
不会落下一次家访,不忽视一个学生。
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伊老师,我们放心。”一心为学校,对家有亏欠在学校,伊巧凤与学生、家长相处融洽,但说起家庭,她心里却有满满的愧疚。
“我对父母、丈夫和孩子充满了亏欠。”伊巧凤说,在父母住院期间,她放不下孩子,便少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
2003年,丈夫被查出身患糖尿病,体重从160斤下降到110多斤,她虽然心疼,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丈夫住院治疗期间,她没有落过一天课,女儿成了照顾丈夫的主力军。不仅如此,陪伴女儿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提起这些,伊巧凤的眼底泛起了泪花。
她,只是无数普通的城市教师缩影,还有数不清的教师和伊巧凤并肩拼搏着、努力着,她们从未言弃,她们都在用心谱写着教育华章。(弓佩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