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
雷锋,一个时刻都想着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的故事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用新的传承学习雷锋精神,用新的方式体现雷锋精神,用新的榜样树立雷峰精神。
如今,雷锋精神已经不是简单的做好事,而是有着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唯一不变的,是人们依然在呼唤雷锋精神,呼唤被赋予了新时代意义的雷锋精神。
3.5雷锋日到来之际,本网记者深入基层,走访社区,寻找新时代下的雷锋传承。
策划人:杨全
社区里的“雷锋精神”
“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的学习精神,而说起我市的‘雷锋’,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很多,比如翼城交警贺冰、烧饼歌’赵水林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新时代的‘学雷锋’代表,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3月1日,家住向阳西路的胡献功先生致电记者称,他准备在雷锋日到来之际,邀请小区的孩子们到自己家中观赏雷锋系列邮票,希望用这种方式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胡献功今年52岁,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关注发生在临汾的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的事迹,如果有他就会在报纸上将相应的新闻裁剪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搭配自己的雷峰邮集再出成邮册。“其实,学习雷锋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日常生活中,方便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胡先生说,他就经常义务打扫楼道,天天扫,月月扫,日子久了,邻居们对他也十分热情,而一有时间,他就会带着邻居家的孩子们观赏邮册,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雷锋精神。
家住建设北路的袁初芳也是一位践行雷锋精神的热心人,与胡先生不同的是,她弹得一手好琴。“我经常免费教邻居家的孩子们学电子琴,但是我有个要求,就是要孩子们一定要先学会《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支曲子,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忘记雷锋精神,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种传承,更可以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袁初芳告诉记者,她曾经在1996年去太原时遇到过小偷偷走了钱包,但遇到了一位好心人,帮她购买了一张回家的车票,这才让她没有挨饿受冻,而这件事也一直影响着她,让她将传承雷锋精神当做了自己毕生要做的事。
记者 杨全
网络时代,人人争当活雷锋
在网络上,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个友好的转发,一个热情的点赞,一次简单的互动,都会给求助者带来希望。雷锋精神在网络时代得到了丰富和延续,千千万万的“雷锋”活跃在微信、微博、论坛里,他们正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本网2月25日刊发的《爱心驱走阴霾,真情照亮希望》一文,报道了双腿骨折男孩小九州获微友倾力相助的事情。文中提及的爱心捐助活动是由大宁县太古乡的农民冯振兴发起的,他了解到小九州的悲惨遭遇后,便将希望寄托于网络,从而在微信朋友圈引起轰动。目前,募捐善款已超过十八万元,这不仅为小九州凑足了手术费用,也为小九州的家人解决了生活困难。
不论身处哪个年代,雷锋精神永不褪色。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众多网友对雷锋精神的学习和实践依然在延续。本报3月2日刊发报道的《父亲欲捐肾,许女儿一个未来》,文中的主人公——尿毒症女孩李海青,她深深体会到网络的无穷“威力”和微友们的一片真诚。
“永和老乡们在微信群发起了爱心捐款接龙,有些人的经济条件也不好,但他们毫不犹豫地捐出了100元、200元,甚至是五六百元。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却甘愿这样为我付出,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微信里的“雷锋”给了李海青“新生”,她希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将雷锋精神延续下去。
许多年轻网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雷锋精神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在网络上,人人都是观察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去年冬天,一些爱心人士在微信上发起了为贫困山区儿童捐赠冬衣,以及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与孤儿等活动,许多微友积极响应。我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建立了相关的爱心微信群。”参与过数次爱心行动的姚晶晶深受触动,我们只想做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作出贡献。”
众人拾柴火焰高,助人之火在网络熊熊燃烧。市民章明锐表示:“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网络也须谨遵做人的原则,雷锋作为一种精神代名词将长存我们的心中。但是,网络的‘雷锋体系’也需更加完善,要严格审核求助者的个人信息,力求绝对真实,以免有爱心的人被欺骗,反被爱心所伤。我希望每一次爱心行动,都会唤起更多人的良知与助人的热情,使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记者 李静
我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声有色
多年来,共青团临汾市委坚持“整合资源、着眼发展、推进建设”的基本思路,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探索构建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以品牌活动为手段,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不断推进志愿者工作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81只支,志愿者人数21万余人,并于2015年9月成立了临汾市青年志愿者协会。
全市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协助党委、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取得了社会普遍认可。在扶弱济困方面,组织青年志愿者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了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义诊义疗、公益演出、支农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服务群众40多万人次,帮扶救助各类残病贫孤人士3200余人,捐赠物资累计1340多万元。在社区帮扶方面,以开展禁毒防艾、普法维权、科普宣传等活动为载体,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就业创业、文化娱乐、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服务。在服务民生方面,实施临汾市“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各级共青团、志愿者组织与125所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结对,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与20443名农民工子女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五项内容丰富、贴近需求、富有实效的帮扶;开展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摸清底数,建立数据库,及时进行结对帮扶。
此外,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共组建志愿服务队1011支,总人数达两万余名。市文明办成立临汾市志愿服务总队,总队下设市直大队、市直金融系统大队、各县(市、区)大队,各文明单位、各文明乡镇(办事处)成立专项志愿服务队,并统一格式制作牌匾、队旗。同时,我市积极引导、大力推动民间志愿者组织建设,成立了多个群众性公益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方面,市文明办制定了《关于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实现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有固定的志愿服务内容,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队伍、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工会志愿服务队伍和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等志愿服务分队,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把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讲求实效,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在我市进一步实现常态化、项目化、机制化发展。
记者 张莹超
以身作则 将雷锋精神渗透到点滴生活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大多数家庭仍然把雷锋精神当作教育孩子的重要资源,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
市民庞女士的女儿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谈起对孩子教育,庞女士说:“小学是最关键的六年,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六年。在这个阶段中,雷锋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模范。”在庞女士看来,学习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看懂雷锋的故事,熟知雷锋的事迹,关键是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平常的言行举止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有当“雷锋”的责任感。例如在路上捡到东西,不能顺手装进腰包里,而是要想办法寻找失主,或者交给老师或警察;路上碰到需要帮忙的人要尽量帮,或者是路上有人问路,要详细告知;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等。虽然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通过这点滴影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很多家长在对待雷锋精神时也不乏“独特”的见解。“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刻苦学习;在家里,要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在生活中,更要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这是我时常教导孩子的一些方面,但我同时也认为在学习雷锋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同样保持基本的判断力。”市民郭女士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孩子的善良、助人为乐的品格,假借问路等方式拐骗青少年,这就要求家长不仅要教孩子学雷锋,也要教孩子分辨善恶。
总体而言,新时期的家长们并没有将雷锋精神束之高阁,他们教育孩子在平凡小事中助人为乐、严以律己;在富裕生活中教会孩子勤俭节约,合理理财;引导孩子学习“螺丝钉”精神,不浪费光阴。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