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轮在临汾

2016-06-08 10:51: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国的年轮在临汾

  副市长 王振宇

  临汾新闻网讯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这个节目的主题,它同时也是一部电影插曲的名字,电影的名字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当年郭兰英老师把这首歌演绎到了极致,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歌声中唱到: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部电影就是在临汾洪洞县拍摄的。歌声、人物、景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赞颂了山西壮美秀丽的表里山河,还有山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临汾丁村考古发现的三颗远古人类的牙齿,经测定距今有10万年。丁村人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距今23万年的北京猿人与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之间20万年的空白,它是对西方考古界历来就有的“东方人种西方来论”有力的反驳。同时也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根就深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

  这是临汾的远古时代。临汾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间刻度,我觉得是距今四、五千年前尧的都城的存在,这就是今天的陶寺遗址。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至今将近40年了,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去年我们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向全国发布了第一阶段的考古研究成果。那么尧的都城有多大呢?专家告诉我们的面积相当于3000个咱们现在的演播厅,仅城墙宽度就达10米。专家还告诉我们当时在这里生活的大约有5万人。大家想一下,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段,5万人是何等惊人的一个规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都城里有宫殿区、祭祀区、贵族生活区、平民区、粮食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划分,这些功能区的划分,给我们的一点启示是,国家的形态出现了。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是一个陶制的扁壶,上面有一个红色的图案,经专家考证,这是一个“文”字。陶寺遗址文字的出土以及成功破译,与殷墟的甲骨文相比起来,又把我们中国汉文字的成熟期向前推进了600年,所以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是一个龙盘,上面刻画着中国最早的龙的图腾,龙的嘴里还衔着一串麦穗,寄托着祖先们美好的愿望。这个龙盘的仿制品是我们临汾的城市礼品。还有一件工具叫圭尺。圭尺与立表两件工具组合起来是一套测量系统,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测定历法,二是丈量土地。这两件工具所代表的是社会王权阶级必须牢固垄断、掌握的两项重要权利。圭尺的被垄断表明国家出现了。所以圭尺从物证的角度证明了最早的“中国”的含义就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史记有载“尧都平阳”正在由传说成为信史,尧的都城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的一个最重要的支点,所反映的尧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

  从此以后,有了文字,临汾这块古老的土地就一直在记录着华夏灿烂文明的每一步足迹。大约三千年前,春秋五霸中的晋国,就是在临汾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壮大的,晋侯墓地出土的车马坑,殉葬的全部真车真马,比秦始皇的兵马俑还要早600年,魏、赵、韩三国分晋,中国历史由春秋走入战国。在云丘山塔尔坡村保留着15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被专家称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700年前的元代戏台,全国一共9座,临汾有5座;400年前的明清民居,在丁村保留完整的有47座。

  临汾,这座古称为平阳的城市,如果说她有灵魂的话,那一定是来自于她的历史基因和文化血脉,她见证着我们中国的年轮,在时间的长河中一步步向前演进。

  今天的临汾,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一方面,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另一方面,面对未来文旅产业的做大做强,我们有着太多的思考和计划,我们也做了许多尝试。

  “中国根,黄河魂”。临汾希望您常回家看看,回这个真正的老家看看,也许我们现在做的还有差距,但我们会越做越好。临汾欢迎您!

    【本文系作者5月9日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竞演A组初赛上的演讲词(有删减)】

  记者 闫锐鹏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