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端午 与时尚互动
临汾新闻网讯 中国文化向来以海纳百川而闻名于世,各种文化传承、吸纳,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又结合时代的需求,演变成如今的模式,比如端午节,人们习惯于吃粽子、插艾叶、悬钟馗像等传统习俗,又热衷于端午出游、西式粽子、另类香包等时尚元素。在不知不觉中,端午节与时尚互动,人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品味到时尚带来的风味。
策划人 杨全
老传统习俗多 新过法旅游热
临汾新闻网讯 “虽然离端午节还有几天,但我家已经准备好了粽子,我还专门给孙子包了蜜枣粽子,因为他今年要参加中考,希望他吃了我做的枣粽,可以考个好成绩。”6月7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市区滨河西路漪汾花园小区的侯百灵家看到,她正在编五色绳,准备送给邻居家的小孩。
侯女士今年71岁,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说起端午节,她表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到底有哪些,要过端午节了,可邻居家的小孩子连五色绳都没有系上,她着急了,赶紧给孩子们编五色绳。“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不但要吃粽子,还要插艾叶、系五色绳,以前粽子都是自家做的,五色绳也是由家里的长辈编制,现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她认为,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习俗应该传承下去。
“临汾、运城这一带,端午节做粽子是用五色绳捆牢,其用意是为了避邪。”侯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吃粽子都喜欢吃热的,但老辈人都喜欢吃凉粽子。原来,端午时节,晋南一带正处在小麦收割期,人们忙于农活,待劳动归来时又热又饿,主妇就会把做好的粽子放在凉水桶里,这样食用又解暑又解饿。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也是一个重要的习俗。“我老家是曲沃的,我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不会把艾草随意插在门前,而是要用纸剪一个老虎的样子,然后再在纸老虎上粘贴艾叶,最后才会贴在门上,我们都叫它‘艾虎’,以求吉祥如意,避邪安神。”侯女士说。
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习俗已经渐渐被人们忘却,或者说,新时代下,人们已经选择新的方式来过端午节,用更加时尚的方式来传承端午文化。家住财神楼北街临汾三中家属院的马媛,就准备利用端午节小长假,带着家人去旅游。
“早就想去南方看一看了,趁着家人都放假,准备带着孩子去浙江看赛龙舟。”马媛告诉记者,去年端午节,汾河公园举办赛龙舟大赛,当时她带着儿子去看,发现儿子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于是,她趁机给儿子讲述了端午节的来历和赛龙舟的传统。今年,市里没有赛龙舟活动,可儿子又嚷着要看,所以她就毫不犹豫地报了旅游团,带孩子进行一次“文化之旅”。
“我认为,传统文化与习俗需要传承下去,但不必要照着古人的方式刻意去做,传承固然重要,但发展才是文化进步的主旋律。”马媛说,与其让孩子被动接受端午节的文化,还不如带着孩子去看一看、游一游,让他亲身体会。这样的传承和教育才适合孩子的求知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很多市民都选择了外出旅游,一些旅行社则针对性地安排了“端午文化”龙舟游”等特色旅游线路。
“从上个月起,就陆续有市民报名参团,去浙江嘉兴的最多,大家的目的就是想体验原汁原味的赛龙舟,所以‘嘉兴—乌镇—西塘’线路的旅游团最受关注。”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端午节假期恰逢高考结束,很多家长希望带着刚刚结束高考的孩子放松心情,所以这段时间旅游业很火爆,很多线路都已经报满了。
记者 杨全
情系端午节 善行敬老院
临汾新闻网讯 为了让敬老院的老人们感受到端午节气氛,6月6日,交通银行临汾南城支行的爱心志愿者们来到馨和敬老院,为老人们佩戴香囊,并送上爱心满满的粽子。
记者 张蕴强 摄
爱的还是那个味儿
临汾新闻网讯 又到一年端午节,大街小巷艾叶飘香,粽香扑鼻。循着粽香,记者寻访到了一个卖粽子的阿姨。
今年70岁李枝梅在临汾市蒲剧院家属院小区门口摆摊卖粽子已经有些年头了,她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差,但老人情寄粽子,就做蜜枣和红枣馅的粽子,守着一个简单的摊位,快乐地安享晚年。这样的坚守,不只缘于她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因为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她家粽子的味道,即使不是端午,也会前来购买,平时一天能卖百十元左右,临近端午时,会卖得多些。
李阿姨卖粽子缘于一个偶然。“我卖粽子是从2002年开始的。那年年底非典爆发,不能外出游玩,空闲时间多了,我就琢磨着在家干点啥,当时很多商家不营业,大家买东西不方便,邻居们知道我会包粽子,就有人到家里找我,当时我也没什么事儿,就开始给大家包粽子。时间长了,有邻居提议,还不如卖粽子呢,我看到爱吃粽子的人还不少,就开始卖粽子了。”李阿姨的粽子从买粽叶、淘糯米、选枣、包粽子……一系列工序全部亲历亲为,她用给自家人做饭的态度,干净、实在地包粽子。时间长了,李阿姨竟成了小区门前一景,大家进进出出都习惯买一两个粽子,有的人甚至提前“订货”,惠赠亲朋好友。
李阿姨是大宁人,在她的记忆中,每年到端午节时,妈妈就会为全家人包粽子,一般都是初四晚上煮好,初五吃。“那时候用的米都是自己种的黄米,用的枣都是当地红枣,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那时候,家里穷,好吃的少,一年四季吃不上什么好的,每年过年吃肉、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对于我们都有着特别大的诱惑。”现在,李阿姨给大家包粽子,虽然用的米不再是黄软米,她的馅料除了红枣,还加了蜜枣,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当年记忆中的味道,那种味道,叫亲情、叫传承。
郭艳香阿姨退休前担任单位的一把手,肩负重任,没有时间做家务,她认为做粽子最重要、最费工夫的环节是包粽子,而她却把这个环节省了。每到端午节,她用自己的方法做“粽子”。“我把粽叶、糯米等原料买回来之后,先在箅子上铺一层粽叶,再放薄薄一层糯米,上面放红枣、葡萄干,摊匀之后,上面再放一层糯米摊平,然后盖一层粽叶,这样,蒸出来的‘粽子’完全没有传统粽子的形状,应该叫‘粽糕’更为合适。”虽然不是粽子的形状,可是,由于上下都有粽叶,郭阿姨的“粽糕”真有粽子的味道。她说:吃‘粽糕’时,我会给孩子们讲关于端午的故事,让他们从小了解传统文化。”
北方人的口味与南方人不同,北方人吃粽子多以甜的为主,馅料大多是红枣、豆沙、蜜枣,而南方人的口味则以咸为主。这些年,随着经济与物流的发展,临汾也有很多南方的粽子,然而,往往是看得多,买得少。临汾人买的最多的还是“北方味”粽子。这一点,在解放路一家食品专卖店得到印证,营业员介绍,她们店经常会卖应季的食品,端午节,他们包好了一盆盆的粽子供大家选择。“前几天刚开始卖粽子时,我们也做过其他口味的,可是,卖得不好,现在我们只做红枣、蜜枣和红豆沙的这几种,现在,每天都能卖到一千个左右。”
端午节,是一个不掺杂一丝洋味的纯正中国节,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特有的标志——吃粽子,在老辈人心里固守的还是传统的味道,他们品味的,还是传统的感觉。
记者 韩晓芳
端午节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临汾新闻网讯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6月7日下午,市区体育南街的一个摊位前,花色各异的香包迎风起舞,吸引了众多顾客前来选购。端午节自古就有其独特的风俗。当传统遇上现代,佩戴香囊这一习俗延续了两千年,如今更焕发出新的光彩。但是,悬钟馗像的习俗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消逝。
【钟馗像淡出端午记忆】
据有关史料记载,端午节悬挂钟馗像始于唐玄宗时期。相传,唐玄宗曾诏画工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要求家家户户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祛邪魅。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据说他虽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但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因相貌丑陋而不被录用,一气之下撞死在宫殿的台阶上,并发誓死后要从事捉鬼的事。”家住市区解放东路生资巷的王彩凤老人是一位古代故事迷,她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钟馗的“前世今生”。
“有一天,唐玄宗身患重病卧床休养。昏睡中看见一个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玉笛。突然,一个头顶破帽、身穿蓝袍的大鬼追了过来,将小鬼一口吞掉。唐玄宗见大鬼犹如勇将,就追问他是何人。他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钟馗,并诉说了自己的死因及死后志愿。”老人继续讲述悬钟馗像的典故,一觉醒来,唐玄宗居然痊愈。他赶紧叫来吴道子,让其按照自己的梦境画出钟馗像,并让百姓在端午节时悬挂于门首,以此驱邪避祸。”
自古以来,临汾一带就有端午节悬挂钟馗像的说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习俗被众人忘诸脑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售卖钟馗像的摊点少之又少,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习俗。
在水门街住户贾女士的心中,悬挂钟馗像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幼时,每逢春节和端午,父亲都会郑重其事地将一张手绘的钟馗像贴在大门上,以求赐福镇宅,保佑一家平平安安。时至今日,钟馗像已从手绘版变为印刷版,但我家过端午的传统从未改变。”贾女士有感而发,这是对端午习俗的一种传承。”
【传统香包焕发新活力】
端午挂香包的习俗,在民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取驱邪避疫、健体壮魄之意。《平阳府志》《临汾县志》俱载:五月五系五丝艾虎,解粽饮雄黄酒,妇女佩朱砂包。”
从古至今,临汾一带都保持着佩戴香包的习俗。为何这小小的香包如此牵动人心、千年不绝?家住临钢一区的李平生娓娓道来:“古时,每年的四五月间,总会冒出各种虫害和瘟疫。玉帝指派一位神仙去凡间拯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神仙查访民情,决定惩恶护善。他告诉善良的人们,每逢五月初五,一定要佩戴香包。奇怪的是,有香包的人们,虫害避之。而没有香包的恶人,却被虫害毒死了。人们因此认为,佩戴香包可以祈福纳吉。”
过去,人们会在端午节前亲手制作香包,把美好的寓意包入囊中。李平生的妻子郭海蓝是一位手工达人,她现场演示了制作步骤。“将五颜六色的绸缎或布头做成各式小袋,形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成圆形、粽子形、桃心形等。做好之后,里面装上香草、艾绒、药料或朱砂。封口之后,在香包下方悬挂一个由彩色丝线做成的流苏,这样,香包不仅药香浓郁,而且美观大方。”郭海蓝说,有的香包可以系在胸前,有的悬在腋下,有的缝在婴幼儿左侧袖口。
古时,端午节佩戴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如今,香包的造型不断翻新,更作为一种时尚饰品而广为年轻人接受。在多个售卖香包的摊位前,琳琅满目、阵阵飘香的香包构筑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得顾客流连驻足,远观其色,近嗅其香。
“除了经典款以外,还有卡通、生肖等新款,填充的香料也各有不同。虽然自己制作香包也不难,但不少市民懒得动手,看到有卖的就顺手给老人和孩子带一个,大多是为了图个好寓意。”一位摊主介绍,“这几天,香包比较畅销,人们对端午节的传统还是挺重视的。”
传统香包焕发新活力,装饰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些市民表示,端午节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剩下旅游、聚餐和狂欢了。但是,佩戴香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烙印,可以让人从中寻回端午节的庄重感。
记者 李静
传统彩绳也时尚
临汾新闻网讯 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曾几何时,五彩绳都是由家里的长辈手工制成。而今天,五彩绳却被商家注入了时尚的元素,其设计的思路更是令许多年轻人喜欢。
五彩绳究竟是如何升级紧跟时尚的脚步呢?先来看看最初的五彩绳吧。
五彩绳的“渊源”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系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彩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身上不好的东西,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悉,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彩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五彩绳的“素颜”
事实上,五彩绳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绳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都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寓意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端午节当天,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五彩绳。系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说起编结五彩绳,多数家庭选择亲手完成。先是挑选好颜色,备齐丝线,然后按照最简单的编法将五彩绳缠绕在一起。但是简单编法的缺陷是耐用性差、观赏性低。因此,很多家庭选购五彩绳佩戴,一是图方便,二是为了好看。
五彩绳的“彩妆相貌”
而今,五彩绳被商家注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记者了解到,五彩绳样式最多的是在手链上添加了珠串、金银吊坠等修饰,还有的把桃核或铜钱编织在五彩绳中。
饰品经营者李女士告诉记者,端午节饰品的种类样式逐年丰富,从进货价格不足一元的普通五彩绳到价格上百元的精品五彩绳,品种齐全,而时尚元素融入五彩绳中,确实提升了其价值,且多样化的五彩绳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记者 祁欣
佩戴香包过端午
临汾新闻网讯 菱形、心形、莲花形……一个个香囊争奇斗艳,过往路人驻足购买。6月6日,财神楼早市上一位“布艺匠人”叫卖手工缝制香包,彰显晋南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每逢端午节佩戴香包是民间传统习俗,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
记者 张蕴强 摄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