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居住在城区三十亩地的王建设今年58岁,是一个皮肤黝黑、精明能干的山东汉子,虽然落户临汾30多年,但乡音未改。王建设有一本很普通的相册,但这本相册他视为珍宝,因为里边载满了他和父母、兄弟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每张都精心保存着,用王建设的话说,这不仅仅是照片,更是他对远方家人的思念。
王建设是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1979年,21岁的他为了生计,和父亲、大哥一起背着行囊和木匠工具远离家乡,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后来到了临汾。在临汾待了半年,给东关的一个雇主做家具时,雇主看他干活勤快,人又长得精神,便问王建设愿不愿意留在这儿,给他侄女当上门女婿,王建设和父母商量后,选择留在临汾。
“留在临汾也是缘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老家实在太穷了。”王建设略有沉思地说:当时商定了事情以后,父亲要回乡准备一下。记得父亲临走时穿着一双已经快磨透底子的布鞋,戴着一顶发黄的旧草帽,我出家门时,他正蹲在大门外的树下抽烟,看到我出来了,他连忙把一个攥得皱巴巴的手绢塞到我手里。我知道,那是父亲装钱的手绢包。在火车站等车的两个小时,我们话不多,我知道,他也舍不得我。火车开走的那一瞬间,父亲从车窗探出头来大声对我喊,不要省钱,该买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要小气。父亲走后,我打开手绢,里边装着243元钱,我知道那是父亲身上所有的积蓄。”
“两个月后,父亲和母亲一起来到临汾,为我举办了婚礼,一只上海牌手表,一套刚做好的工具,婚礼简单、朴素。”王建设说,手表是父亲给他的结婚礼物,父亲亲手制作的木匠工具则是留给他在临汾生存的“装备”。
“2010年母亲去世了,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我也没能尽孝,这个儿子白当了;父亲今年87岁了,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他毕竟年纪大了,我想把他接过来,我特别想他……”说着,王建设哽咽了。
“我现在也当了爷爷,这边家中有两个老人,想把老父亲接过来,又怕他受不了旅途的劳顿,要是咱临汾机场有到济南的航班就好了,我第一时间把就老父亲接过来,让他也看看临汾30多年的变化。”提起远在老家的父亲,王建设说,原先一心忙着赚钱养家,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对远在家乡的父亲的思念愈发浓烈。
“做人要实在,就和做家具一样,卯是卯,榫是榫。”王建设说,父亲的教诲让他受用终身,他计划今年7月忙完手头的事,就回淄博住上一段时间,尽尽孝心。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