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小记者走进“非遗展厅”感受文化魅力

2016-06-20 10:04: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惊喜连连

现场赠画

  临汾新闻网讯 6月18日、19日,临汾晚报120名小记者走进古城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二十余个非遗项目及二百件工艺美术产品,不仅让小记者领略了本土文化瑰宝的魅力,还近距离体验了临汾非遗的多姿多彩,也让不少跟随参观的家长竖起了大拇指。为让小记者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争做新时期有思想的少年,画家薛万宏当场作画数张,送给小记者,希望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细说非遗种类

  在非遗手工技艺展示厅内,讲解员详细、生动地介绍,让小记者们犹如进入了时光隧道。

  他们簇拥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察每件展品。健康环保的丁村土布;传统特色的洪洞毛姥姥枕头;巧夺天工的隰县山核桃工艺产品;蒲县的柳编;吉县的麦秆画;精巧的浮山手工布衣……非遗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金丝镶嵌工艺的奥秘是什么?正当小记者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时,讲解员的一席话令他们茅塞顿开。原来,翼城花鼓在制作中也运用到了金丝镶嵌工艺,制作中,选用柔软的金属丝掐制,然后再施以艳丽的色彩,成品有漆画的华丽色彩,每件作品都要经过22道工序,目前市面上有大型壁画、家具镶嵌等作品。

  详说非遗历史

认真体验

  说起平阳木版年画,顿时又让小记者来了兴趣。他们指着惟妙惟肖的年画,又发起了各种提问,“木版年画,是不是在木板上的画?”“木版年画又有何来头呢?”

  讲解员这样解释:“平阳木版年画是可以让我们走进历史的年画,是会说话的木头、会记录的纸张,每一块木版、每一张年画,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平阳民间木版年画始于宋金,盛于元明,明清时期是木版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民间木版年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称‘版画之头,平阳启之’。平阳木版年画是黄河流域炎黄子孙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

感受历史

  每当讲解员说完非遗中一件展品时,小记者纷纷感叹平阳大地深厚的文化。而接下来讲解员解说的一件非遗展品,更是让小记者看得目瞪口呆,听得拍手叫好。这件展品就是平阳麻笺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话说,平阳麻笺产于襄汾县邓庄镇,制作技艺精湛,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纸具有纤维长、柔韧性强、质地均匀细密、吸墨性能好、不易虫蛀,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纸写字可以保存一千多年。制作工艺则选用优质田麻为原料,并采用当地碱性地下水,经过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12道工序,制作而成。与其他地方产纸比,邓庄麻笺具有纹理细密、吸水性好、柔韧性强等特点。最近,这项非遗项目在我市申办省旅游发展城市大会上作为一个展示亮点参加节目录制,向山西展示、向全国展示,为临汾申办旅游大会加油助力。

  抢答非遗知识

  小记者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特意为他们安排了“问答比赛”,以此来考验小记者们听、学、记的能力。在参观完所有的非遗展品后,小记者簇拥在展厅,开始了有奖知识抢答赛。而整个知识抢答赛的所有提问,均是参观所有非遗知识的讲解内容。小记者团的带队老师刚把题目说完,小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准确到位。

  “组团”展示精神

团队游戏

  参观完非遗馆活动后,小记者们每十人一组开启了“我们是最棒的团队”游戏模式。只见小记者们分组顺时针围成圆形,先整队俯身拍一下手,再依次顺时针拍下前方队友的背部,并喊出“我”字。就这样依次重复递增,直到把“我们是最棒的团队”八个字累计说完为止。完成的时间最短则为优胜队。

  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团队都释放出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相互比拼中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小记者在这里收获了不少知识,度过了一个有趣的周末时光。

  记者 祁欣 张森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