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让儿童健康成长 全社会共同心愿

2016-06-22 09:37: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三亿六千万儿童,占世界儿童总数的六分之一。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2002年6月22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目前,“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已成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募集资金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公益奉献爱心搭建了一个公益平台,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近年来,我市慈善总会、团市委、公益组织协会等单位及机构,又是如何开展“儿童慈善”活动?家长如何看待“慈善”?学生帮助同龄的孩子后,会有怎样特别的感受呢?6月20日,记者兵分5路,探其究竟,并从中发现:让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临汾人民共同的心愿。(郭秀婷

 

市慈善总会:

多项活动关爱儿童

  临汾新闻网讯 “心新工程”为了明天·关爱儿童”微笑列车”……说起“儿童慈善”工作,6月20日,市慈善总会秘书长郭栋梁列举出三项大的慈善工程,并称儿童慈善仅仅是他们所做慈善中的一小部分。

  “10年前,省慈善总会与西安高新医院共同开展了救助贫困家庭心脏病患者的‘心新工程’。”郭栋梁说,此项工程资助对象为在山西省居住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并符合低保户、低收入家庭、贫困户及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患者。这些患者在西安高新医院实施手术可享受‘心新工程’手术费用减免的同时,‘仁欣健康工程’办公室依据手术情况及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给予3000-20000元的现金资助,医院还为患者报销往返车票并给予100元就餐卡补助。从2006年至今,我市已有‘心新工程’300余例。”

  两年前,家住襄汾县的王女士享受了“心新工程”,现在5岁的女儿已经恢复健康,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这只是300余例“心新工程”中的一个缩影。

  郭栋梁说:“在这三项慈善工程中,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是一项最大的慈善工程。这项工程是由中华慈善总会与全球最大的公益组织之一‘全球联合之路(UWW)’合作发起的全国性的慈善援助项目。山西省作为试点,自2015年11月启动。在该项目中,我市慈善总会共募集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达20万元,活动中还为永和县和汾西县的贫困儿童发放书包等爱心物品。”

  “‘微笑列车’是在美国注册的国际慈善组织,其宗旨是帮助孤儿、贫困唇腭裂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矫治。‘微笑列车’免费唇腭裂修复项目2009年驶入我市,并在临汾市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截至目前,已为我市贫困唇腭裂患者完成矫治手术100余例。”郭栋梁说。

  记者 郭秀婷

 

关爱儿童 公益组织在行动

  临汾新闻网讯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感受温暖是我们义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6月20日,记者走进临汾义工联合会。在一本本公益活动记录册里,感受到每一名义工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的关心与支持。

  一则今年5月30日的文本里这样记载着:“临汾义工联合会及多个部门一起前往乡宁县尉庄乡天池河小学校园,为全校115名孩子送去1100多册图书,90根跳绳,30个毽子,10个篮球,20副羽毛球拍,10副乒乓球拍,1个足球,1根长绳,两个乒乓球台。一踏进校园,孩子们高兴极了,她们垫着脚尖、相互拥挤着想一探期待已久的图书和健身器械……”

  另一本图册里这样记录着:2015年9月12日,义工们为大宁县的六名孩子送去了助学金。第一位资助学生冯楚涵,家庭贫困,母亲在她一岁时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父亲也常年在外,她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奶奶每个月800元的工资维持。第二位资助学生崔金娥,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在饭店打工供养姐弟俩。第三位资助学生刘圣洁,父亲靠劳力维持全家生计,母亲聋哑、智障,无法正常生活。

  一位义工这样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要我们每个家庭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就会使贫困儿童得到帮助,进而完成学业,健康地走向社会。”

  2015年“关爱儿童少年”公益活动,临汾义工联合会共资助152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于尧都区、永和、隰县、吉县、汾西等14个县(市、区),每名学生资助金额500元,乡宁县崔莹莹(高中)资助金额1000元,安泽常盛家(高中)资助金额3000元,当年共资助金额达8万元。

  关爱儿童少年,我市公益组织正大步向前,他们将带动身边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将儿童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记者 祁欣

 

爱的奉献 爱的传递

  临汾新闻网讯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到来之际,6月20日记者走进爱心人士听他们讲述投身公益行动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教育孩子传递爱心。

  “我个人觉得做公益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一个人做公益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能帮助多少人,而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唤起身边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爱心人士程斌介绍,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多做好事,做有爱心的人。有一次,他与孩子一起去大宁看望留守儿童,并给他们带去图书、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等,让孩子亲身体验、感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

  聂红燕是一位爱心人士,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尽己所能,全力以赴。“在孩子两岁时我就开始做公益,只要有机会我就带着她一起去,到现在有8年时间了。看到捐款箱,她就会把自己的零用钱投进去,图书、衣服、玩具,也会送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孩子有这样的举动,说明她有善心、有爱心,在帮助别人时,她得到的是成长和快乐。”

  温暖、关爱、助人永远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只要人人都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社会将更加美好。

  记者 张森辉

 

共青团临汾市委

帮扶留守儿童

  临汾新闻网讯 团市委、临汾少工委采取措施,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成长等方面问题。同时向少年儿童阐述什么是“中国梦”,引导少年儿童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努力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创造者、贡献者。

  团市委建立团干部联系青年制度,每名专职团干部联系不少于100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阶层青年,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青年等特殊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为5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实现了愿望,全市各地共收到爱心人士捐赠各类图书15万多册,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图书的状况。

  记者 张蕴强

 

虽不懂何为慈善却愿意帮助别人

  临汾新闻网讯 自2002年首届“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推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参与其中,成为热心公益事业的小小爱心人士。但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到底何为慈善公益事业?是否参加过慈善公益活动?对此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针对以上问题,6月20日,记者随机采访几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少年。

  幼儿:不懂什么是慈善,但帮助别人很快乐。

  都都是一名5岁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上中班。她对“慈善”“公益”“爱心服务”可以说是“一问三不知”。但当记者询问其是否愿意帮助那些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小朋友时,都都毫不犹豫地说:“愿意,帮助他们我也很快乐。”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要帮助小朋友时,都都犹豫了一下说:“没有为什么,就是他们没有我有,如果他们喜欢,我可以与他们分享,这样,他们高兴,我也高兴。”

  少年:懵懵懂懂,但会继续坚持。

  小依(化名)是解放路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慈善公益事业也处于懵懂状态,但心系慈善,热心公益。

  “你知道什么叫慈善吗?”当记者问她时,小依思考了一下说:“慈善可能就是为那些贫困人员捐款、捐物吧?”当记者问其是否做过慈善公益时,小依愣了一下反问:“我之前为灾区儿童捐过衣服,去特教学校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这些算吗?”

  得到记者的肯定回答后,小依的神情有了明显变化,她激动地说:“太好了,要是这么算的话,我也为慈善事业出过力呢,我也是一名爱心人士呀。以后我还会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等我有了更多的能力,我还想去山区,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都都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小依的懵懂更让人敬佩,对于“慈善”这个概念,孩子们可能懂得还不是太多,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记者 杨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