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临汾支队新兵下队 为警营添新绿

2017-01-04 09:42: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认真学习

  临汾新闻网讯 经过新训大队3个多月的打磨淬火,又一批新战士完成了从地方青年向武警战士的蜕变。这群95后,怀揣着对岗位履职的向往和建功军营的期待,终于迎来了下连队的重要时刻。

  2016年12月30日下午,武警临汾支队各中队又添“新丁”。正所谓新兵入营,教育先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新兵下连后的第二天,记者前往武警临汾支队一中队亲眼目睹“新兵蜕变”后的“兵样子”和“老带新”的“亲样子”。

  新兵“蜕变记”

  勤俭节约,这是新兵王萧的“兵样子”。

  王萧说:我爷爷是八路军,爸爸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入伍,而我选择当兵既是磨炼自己,也想弥补父亲的缺憾。经历了3个多月的磨砺,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前总是大手大脚的那个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与父母通话时,他们感觉到了我的变化。”

  “量变引质变”,吃苦训练是新兵邓浩的“兵样子”。

  从小品学兼优的邓浩,一直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新训大队时,他因鼻炎发作未能在跑步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落泪,那也是他入伍后第一次落泪。在他看来,只有努力拼搏、认真学好各项科目,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

  学会感恩,是新兵王梦杰的“兵样子”。

  身怀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来到部队这个大家庭后,王梦杰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家从不做家务的他,何曾知道其中的不易。自从走进部队,他没有了依靠,明白了服从是成为一名合格战士的前提。3个多月的亲力亲为,让他学会了感恩。想想父母二十多年来对自己的照顾,他为当初的懒散而懊悔。

  王梦杰说:“今后,我要感恩部队、感恩社会、感恩我的家人。在他们的培养下,我进入了成长进步的快车道。”

  有责任有担当,是新兵郭晓峰的“兵样子”。

  “上大学时,我曾一度忘了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终日消极度日。入伍后的新训,让我懂得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说着,郭晓峰摸了摸肩章,“这就是责任。”

  王萧、邓浩等人的蜕变,仅是新战士的一个缩影。他们入伍后的部队生活忙碌又充实,日常饮食也能吃到家乡的饭菜,他们拨通家人电话不停地说:“妈,您放心吧;爸,我在这里很好。”

  现在,他们已经从一名社会青年转变为合格的武警战士,这是部队生活的新开始,今后他们将认真训练学习,为部队建设奋勇争先。

  老兵传帮带

整理内务

  新兵下连自然少不了“荣誉”教育、老带新共同提高。从新兵入营的那刻起,中队便组织全体新兵互动学习参观,让新兵们在了解部队光荣历史和辉煌战绩中,激发荣誉感和自豪感。战友们生动讲述了老一辈武警战士的故事,同时在自由活动时间,带着新兵在游艺室活动,进而消除新兵下连的紧张心理。

  与此同时,老兵还把多年来成长的“秘籍”传授给新战友。

  老兵陈利达,中士。在他看来,若想让新战友在新环境中快速成长,老兵应当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把新战友当作亲兄弟,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让新战友有归属感、认同感,树立以连为家、建功立业的“尖兵”意识。

  上等兵王岩磊将“成长路上收获的果子”分享给新战友:“以400米障碍为例,在计定时间通过十余种障碍,才算合格。实际上,每通过一种障碍都有技巧,掌握好技巧才能更好地节约时间,取得最终胜利。如何取得好的成绩,那会儿我还是新兵,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耻下问、反复琢磨、勤学苦练。这三个方法,适用于新战友今后的各种学习。”

  有了专攻军事科目的秘诀还不够,如何全方位提升个人素养,上等兵王云雷也有心得。用最短的时间学会适应。从教导队下连前,所有的新战友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下连后,面对新的环境,新兵或多或少会觉得不适应。此时,新兵首先要做的就是全身心把中队当作家,把战友当兄弟,这样才不觉陌生。作为新兵要自我肯定,对自己有信心。面对新科目,不要慌张,不要急功近利,做到循序渐进,从实现小目标开始,更有益于成长。”

  采访中,一中队指导员李宇杰表示:“新兵入连后,中队在充分调查掌握新兵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兵的特长爱好、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和性格特点等因素,采取新老结合、强弱搭配,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帮助新兵快速成长。在融洽了新老关系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新兵特战能力的提升。”

  新兵的蜕变正是“兵样子”的再现。兵样就是抗洪大堤上“最美的睡姿”,火灾现场中“最美的逆行”,长江激流里“最美的潜游”。

  塑造兵样需要千锤百炼,晒黑的是脸庞,照亮的是心房;磨破的是皮肤,结实的是身体;褪去的是幼稚,换来的是成熟。当兵就要有兵样,有外形、有内涵的兵样才算有派,有担当、有奋斗的兵样才够闪亮。

  文/图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