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文化惠民让生活更精彩

——古县文化局工作纪实

2017-03-07 22:16: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每天清晨或傍晚,在古县文化活动中心、相如公园、岳秀广场上,你都会看到城区群众或随音乐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自娱自乐,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每逢华灯初上,在各乡镇、村的街头巷尾、综合文化站都会准时响起悠扬的音乐,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跳起健身舞、广场舞,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县城、乡村随处可见。

  近年来,古县文化局紧紧围绕“团结奋斗促繁荣,文化惠民树新风”的工作目标,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规范净化文化市场等举措,大力促进全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城乡群众的共享,为广大群众送上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大餐,大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文化服务设施覆盖全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惠及民生,极大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还有效完善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近年来,古县文化局以创建国家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先后兴建了一批文化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便民文化服务圈”,为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该县7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建筑面积均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配备有电脑、投影仪、卫星接收、音像等设备及活动器材。全县111个村的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工程也实现了全覆盖,并于2010年实现了全部免费开放。2013年,在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古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文化品牌宣传亮点多

  作为大唐牡丹圣地,战国名相故里的古县,“天下第一牡丹”是一大品牌文化。2016年5月,该县举办了以“天下第一牡丹,福佑国泰民安”为主题第九届“天下第一牡丹”文化旅游节,同时,举办了电影《牡丹仙子之皇帝诏曰》的开机仪式。经过半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工作,电影已于2016年12月9日登陆全国数字院线。借助于电影传播手段,不仅把牡丹文化旅游品牌打出去,还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掀起了新一轮发掘牡丹文化的热潮。

  围绕“天下第一牡丹,福佑国泰民安”这一主题,该县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绿色旅游”新理念,推出的“天下第一牡丹”自行车骑行文化节,通过自行车骑游、国际自行车邀请赛、自行车品牌巡展等形式,邀请各地自行车协会及自行车骑游运动爱好者分期分批到古县各景区聚会活动,交流技艺。截至目前,已组织32次骑游交流活动,自行车骑游活动已成为该县体育赛事一大亮点。

  文化惠民活动成效好

  近年来,该县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不少于60余场次,连续举办了九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十二届广场消夏月等特色文化活动,基本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在文化体育活动适时开展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乡里乡亲大联欢”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活动、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

  “乡里乡亲大联欢”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营造和谐、和睦的乡村文化氛围,构建共同发展的文化平台,促进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共举办了6场“乡里乡亲大联欢”专场演出,平均每场受益人数达400余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该县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于200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一月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比全省要求早4年,通过播放电影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截至目前,共义务为群众放映公益电影2352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为切实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该县为111个村发放便携式音箱,定期组织广场舞培训班、锣鼓培训班等免费培训和安排广场舞指导员到各村进行分散培训,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素质。

  此外,该县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大赛、节日有亮点”的方针,适时举办各类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有效地推进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文化遗产传承特色明

  该县积极开展“乡村文化记忆”普查工作,先后多次深入北平镇、古阳镇及岳阳镇收集、挖掘、整理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处于濒危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资料,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第一手资料,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

  除了2013年被申请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凌云八音会,战鼓文化和“蔺乡秧歌”也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该县重点保护和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

  战鼓文化,充盈着激昂向上、团结奋进、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气魄。经过一代代文化匠人的传承和探索,“战鼓”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使用范围也由当初的战场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每年元宵佳节,列阵游街,后进广场表演,其风格各有千秋,在当地大受欢迎。

  “蔺乡秧歌”集歌舞乐为一体,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延续,已成为了唤起百姓合力、激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文化形式。同时,“蔺乡秧歌”也已成为增进民间交往、和谐乡里的有效手段,也是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蔺相如传说”已于2016年成功的申请为临汾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大

  近年来,该县以繁荣市场为第一要务,以规范市场为重要保障,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着力构建和谐有序的文化体育市场经营秩序,促进了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该县坚持利用网络监管平台开展业务学习活动,使广大执法人员充分了解、熟练掌握了法律法规,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日常监管中,该县坚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增加日常巡查的频度,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等违规行为。充分利用监控平台,借助科学管理手段,实施网吧经营场所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同时,采取日常检查、突击检查、技术监控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等有效监管措施,适时开展了错时检查和“零点断线”集中行动,进一步提高了日常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集中治理,严格监管,全县网吧的经营秩序全面好转。

  记者贾佳 王长波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