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 游古宅 晓名人

临汾30名小记者仙子故里领略晋商文化

2017-05-01 21:54: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4月29日,30名临汾晚报小记者走进古县,登山望远、观赏牡丹、游张氏大宅、晓故里名人,在温暖的春光里共享游园乐趣。

  登高峰 赏牡丹

  古县之行的第一站是登高望远逛牡丹园。小记者们首先来到牡丹仙子像前,从驻足这里的第一秒起,小记者便发出一阵阵感叹声,好高的牡丹仙子雕塑啊,咱们一起合影留念吧!”牡丹仙子雕塑位于南山飞瀑下方,牡丹壁后上方,高39米。牡丹仙子雕塑整体洁白细腻,晶莹典雅,富贵端庄,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汉白玉塑像,牡丹壁和仙子像获得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感受了壮观的牡丹仙子雕塑后,小记者又不约而同地登高观赏南山飞瀑。该飞瀑落差40米,宽9米,远远望去,那撼人心魄的气势让小记者拍手叫绝。瀑布激起的水花烟雾,漫天浮游。在阳光下观看,彩虹缭绕,云蒸霞蔚,令人心旷神怡。

  即将开启观赏的重头戏就是赏千年牡丹。走进丹阳园入丹阳门,迎面是牡丹亭,回廊内镶嵌名家书法碑刻。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古牡丹的华贵风貌。

  此时,小记者认真听着导游讲解古牡丹的由来:古牡丹相传始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株高2.3米,丛围16米。冠幅33.2㎡,2007年单株斑牡丹品种,东西两株牡丹是于1970年从本株牡丹分植发育而成,又于1999年移回此处。2008年6月,经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派专家组实地论证确认,古县牡丹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单株牡丹。”丹阳园的一侧,便是国色园。

  园内依自然地势建成,植有竹子、龙柏、银杏、玉叶等树种,赏花亭为最高点,放眼四望,园中美景尽收眼底。国色园是一个集山、石、亭、径、树、花、草于一园的别致景点。小记者进入园内尽情感受这大自然的魅力。

  来自东关小学的吕孟钊是第一次来古县赏牡丹,他被牡丹花的雍容华贵深深吸引,园子里的一物一景让他感受到了这里的乡土气息和浓浓的花海魅力。

  观宅院 学历史

  古县之行的第二站,小记者走进了石壁村的张家大院。小记者还未入院,已被设计古朴雅致的院落所吸引,你一言我一语询问这院落曾经的故事。

  这所古宅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两座大院及五座独立附属小院组成。张氏自明末定居石壁村,发迹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民国初达到极盛。张家是一个集文武、农商、出仕为一体的官宦家族,曾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之美誉,富甲一方,具典型晋商特色。

  走进大院,设计经典的照壁映入眼帘。直面而对是大院的过厅,其三间硬山式设计,宽敞明亮,集中体现了“木雕、砖雕、彩绘”三绝的特点,原来,这里是主人举办婚丧嫁娶、会客祭典的重要场所。院中绣楼高两层,依山就势而建,一层全为典型的山区窑洞,二层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透过建筑知家史,在张氏家族的家史展览中,主要介绍了张家迁徙、定居、创业、发展、显贵的历史,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讲述了张家富贵不忘本,关心社会疾苦、诚信经商、积德行善的义举。

  明末清初,由三晋大地群雄而起的历代晋商,曾靠自身的艰辛和睿智风靡于神州,也富甲于天下,深居于太岳山深处的张氏家族亦毫不逊色的在众多晋商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展现给后人除了雕梁画栋、鳞次栉比的建筑,还有值得后人学习体会的艰辛创业的精神及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

  之后,小记者一行又前往了古县的相如公园。在蔺相如雕塑下,老师向小记者讲述了蔺相如生平最重要的事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的三个故事。小记者围绕在老师身边,细心倾听。

  来自临汾市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马誉睿说:今天的古县一日游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古牡丹的由来、张家大院的历史,还有蔺相如的智慧,让我受益无穷。”活动结束了,小记者们个个意犹未尽。此次古县之行,让孩子们不仅领略到春光的美丽,更学到了晋商文化的知识,了解了历史名人的雄才大略。

  记者祁欣 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