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周末剧场:让群众看得起的“饕餮盛宴”

2017-05-05 09:37: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核心提示

    临汾,古称平阳,史为尧都,有着“中华戏曲摇篮”“中国戏曲梅花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沃土上戏曲的剧种繁多,戏曲资源丰富,至今全市拥有戏曲剧种8个,分别是蒲剧梆子、晋南眉户、曲沃碗碗腔、洪洞道情,翼城琴书、浮山乐乐腔、皮影戏、木偶戏。特别是蒲剧,被称为全国梆子戏鼻祖、山西“四大梆子”之首,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市于2017年1月6日起开办《周末剧场》,用高质量的演出、低廉的票价,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一出出传统艺术的“饕餮盛宴”。

    临汾新闻网讯 “我不算戏迷,只是刚巧周六,儿媳专门买了票送我们来看戏。没想到,这戏还看得入了迷,有机会再来看一场!”刚看完蒲剧《赵氏孤儿》,从“周末剧场”走出来的白女士这样说;“在大城市现场看一场话剧,怎么也得上百元。在我们‘周末剧场’,只需一二十元就能看到名家名角的演出,真是太值了!”从事新闻工作的卫女士对“周末剧场”这样评价。

    ……自1月6日“周末剧场”在临汾影剧院开演至今,7家演出单位的15场演出在每个周末与大家不见不散。名家名角的参演,精彩纷呈的剧情,5元起步、20元封顶的票价,吸引了2万余观众走进剧场,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好戏连台

    2017年1月6日市惠民“周末剧场”正式启动,首场看家大戏《雷雨》在市影剧院拉开序幕。

    分属于两个家庭里的8个人,由于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和侍萍的一段感情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又夹杂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剧情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在30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最终,剧中人物的命运都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

    1月21日19时40分,以大型反腐题材现代戏《全家福》在市影剧院上演。一家人期待许久,只为拍摄一张和和美美的全家福。但是,只因一个“贪”字,不仅此事未能如愿,全家人还陷入悲痛之中。

    ……

    4月1日,《赵氏孤儿》,春秋晋国,三老元臣赵盾忠言谏君,招致奸贼屠岸贾陷害,一家三百余口尽被斩杀,幸赵门儿媳,灵公之妹生下赵氏孤儿。程婴、卜凤、公孙等人冒死历险,慷慨就义,与屠岸贾进行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救孤之险,育孤之艰,失子之痛。被误解之苦,在16年后,新主登基,除奸报仇,重整朝纲。

    ……

    4月14日《樱桃花开》,樱桃村的英花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支撑整个家庭,孝敬体弱多病的公婆,抚养尚且年幼的儿子,在众人劝她改嫁走出“泥潭”时坚持带着公婆改嫁的感人事迹。在剧中4个农村婆姨的编排,充分发挥“长舌妇”的功能,夸张的身段、幽默的神情、生动的唱腔,形象地营造出了农村生活氛围……在一席小小的舞台上,演员用短短几分钟,再现不同的场景,展现或恢弘、或清幽的意境,刻画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用诗词、歌赋、武术、舞蹈、音乐、美术……演绎表现出大千世界里的缤纷色彩,为台下的观众送上了一道道精彩的文化大餐。

观众在欣赏戏曲演出    

    惠民利民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加强蒲剧、眉户等戏曲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临汾日报社、临汾电视台联合主办,临汾市影剧院承办的“周末剧场”于2017年1月6日正式启动。通过“政府补助、群众受惠”这一模式,使更多的市民有机会观赏到高质量的戏剧演出。

    “周末剧场”为“平阳记忆”“印象临汾”提供文化动力,坚持以“展示经典、品评鉴赏、陶冶情操”为主题,以“传播文艺精品、弘扬社会正能量”为目标,以“惠民利民、满足戏迷需求”为宗旨,致力于打造艺术品味高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市委、市政府对“周末剧场”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将其列入惠民演出补助范围,先期已补助50万元用于筹划运营,后期还将加大补助力度。

    “周末剧场”的精品剧目不单是临汾市本地院团的节目,还包括从省内甚至省外院团引进的优秀剧目,让当地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有机会走进剧院欣赏舞台精品剧目。截至目前,“周末剧场”惠民演出16场,分别是临汾蒲剧院蒲剧团的《全家福》《廉吏于成龙》《花木兰》《琵琶记》,临汾蒲剧院小梅花剧团的《荆州王》《蝴蝶杯》《泪洒相思地》,市眉户剧团的《雷雨》《父亲》《书记妈妈》《老槐树下》,运城市蒲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侯马市蒲剧团的《樱桃花开》,蒲县剧团的《赵氏孤儿》《大义夫人》,市艺术学校的《刘胡兰》,惠及群众达2万余人次。下一步,还将有歌舞、话剧、儿童剧及相声、小品等多种文艺载体登陆“周末剧场”,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

    “我们希望能给群众呈现更多、更精彩的表演。”市影剧院负责人介绍,“周末剧场”作为我市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一直在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通过实地考察,网络平台交流互动,与戏迷面对面的沟通等方式想方设法引进一批积极向上、宣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节目,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影剧院的“周末剧场”坚持惠民为民利民,推出亲民票价5元、10元、20元,持惠民卡还可打8折优惠,后续还将推出更多优惠活动,力争做到让广大戏迷花最少的钱看最好的戏,并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网络售票系统,观众可以在电话、手机和网上购票,针对一些老年人和不会上网的购票人群,影剧院安排专人送票上门,赢得了老年戏迷“铁粉”的热切欢迎。

    “周末剧场”启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到更多更好的戏,而且在艺术欣赏中净化了心灵,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同时,也能够促使各演出团体不断提升节目质量,激发创作热情,更多地创作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村建设、孝老爱亲、家风家训建设等极具正能量的节目。

    

    台前幕后

    为了给观众尽善尽美的表演。4月19日上午,眉户剧团提前两天就在市影剧院进行装台。

    4月21日上午9点至11点半,剧团在为晚上演出做走台准备。每一次上台演出前都要走台,已是眉户剧团不成文的规定。“走位、道具、灯光、舞美、服装……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入微的反复订正,因为每一次演出观众都是第一次看表演,所以,我们也要用第一次演出时的精神,用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状态,把最好的演出送给观众,把戏曲所要表达的社会正能量传递给观众,让少数观众向更多的群众传递和践行社会正能量。”市眉户剧团团长藩国梁说。

    离开演还有两个多小时,下午5点演员们就来到后台化妆、造型。在后台,简陋、单调的化妆间里有三十余名演员,年龄从十几岁到六十几岁。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手里都端着油彩盒,照着镜子中的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将不同颜色的油彩涂在脸上。一些化妆结束的演员,一时兴起聊起了最近热播的大型反贪剧《人民的名义》,为剧中人物打抱不平,已全然忘记上台表演的紧张。服装道具的负责人在认真地擦拭着演员们上台演出的鞋子。一会儿工夫他又拿着两条颜色不同的袜子与演员再三确认需要那一条更适合台上的表演。台前幕后,演员们连观众几乎注意不到的细节都不肯放过,他们几近苛刻的要求,是为了让自己的角色以最完美的姿态与观众见面。台前,灯光、字幕、伴奏……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戏曲,度很不好把握,稍微过一点就会成闹剧,力道不够又表达不出诙谐幽默的感觉,我作为这部戏曲的主人公常天乐,始终要紧紧围绕剧情的发展去演,时刻做到心中有戏。”潘国梁说。

    4月21日晚上6点半,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影剧院内却早已人头攒动。

    那年夏天,尧帝爷爷微服私访,走到咱们村头,口渴的实在走不动了,碰见一只喜鹊,口里噙着一片树叶,尧帝爷爷就对喜鹊说,“你把树叶给我止止渴,我明年春天,给你栽一棵槐树。”喜鹊把树叶给了尧帝爷爷,没飞多远就死啦。第二年春天,尧帝爷爷要来栽树,大臣们都说,“喜鹊都已经死了,就不要栽了。”尧帝爷爷说:“我给喜鹊说要栽树,怎么能不讲信用,于是,就亲手栽下了这棵老槐树。”“老槐树老根深七股八叉,老槐树下的故事油炸葱花,刀削面老陈醋热汤酽茶,寻常味总归是百姓人家。”字正腔圆的歌声响起,眉户剧团的《大槐树下》在观众的期待中激情上演。

    4月21日19时40分,演出正式开始,演员们将每个唱腔、每个动作都表演得很认真、到位,以扎实的演唱功底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将戏曲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如痴如醉,大呼过瘾,整场演出始终被观众的激情包围,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场上场下气氛热烈。“出门打工一整年,正月离家腊月还。票子挣的不算多,怀里揣下三万三。进了门先给老婆把礼献,常天乐我再唱个戏貂蝉。各位乡亲莫见笑,久别的夫妻糖罐罐……”守信可爱的常天乐、善良坚强的桂兰、刀子嘴豆腐心的翠花、幽默滑稽的二嫂、迷途知返的王明才……现场观众被剧中人物表现逗得时悲时喜。来自运城到临汾出差的张先生也被剧中的人物牵动着,“我第一次看懂戏,看戏入迷,这个戏感觉和以往的戏很是不同,语言幽默,人物动作诙谐,贯穿整部戏的情节却又感人至深。”75岁的周大爷是一位老戏迷,在现场不时为演员的演出喝彩呐喊助威,他说,常天乐诚信的做人原则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在观众席上还有两名年轻的戏迷,同是8岁的张博雅和李亚轩,张博雅告诉记者,她姥爷是今天《老槐树下》常天乐的扮演者潘国梁,她是姥爷的忠实戏迷,只要是姥爷演的戏,她场场都看,当然她最喜欢的还是《雷雨》。“老槐树老根深七股八叉,老槐树下的故事油炸葱花。刀削面老陈醋热汤酽茶,寻常味总归是百姓人家……”在大合唱中,《大槐树下》缓缓落下帷幕,台下掌声雷动。

    《老槐树下》是一出以老槐树下的子民为主要人物,以“诚信、团结”为主线的现代戏。讲述的故事是晋南农民常天乐的弟弟为办砖厂借下一大笔债务,却因车祸突然去世,弟媳和侄女也因亲人猝然离世而深受打击,看着弟弟留下一贫如洗的家,还有为还不起外债而痛不欲生的弟媳。善良的常天乐强忍丧亲之痛,为信守承诺,让守寡的弟媳活得更有尊严,毅然决定替弟弟还债。剧中常天乐的诚信之举,引发更多人对诚信的思考和意义。

演员刘飞飞与戏迷合影    

    观众热捧

    听说市影剧院有看家大戏要上演了,家住地税局家属院71岁的李奶奶携同自己好姐妹李奶奶和同事王大爷早早就坐在剧院前排中心位置。

    “奶奶,你们觉得戏好看么?”记者问道。

    “好看,好看,我们场场都看,就连正月下雪那场也没落下,一句也不会唱,就是喜欢听,喜欢看。”李奶奶双手掩着嘴乐着说。

    “你们觉得‘周末剧场’惠民演出怎么样呢?”记者问。

    “好,好啊,此次惠民演出,一是给戏曲演员展示的平台,二是让很多想看戏但没有地方看的老年人,借着出来遛个弯的工夫,就能欣赏到精彩大戏,三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大家都感到特别的高兴,特别的开心。”奶奶说。

    4月1日,记者在影剧院门口遇67岁穿着红色上衣的王大妈,神采奕奕的她手握戏曲票,正兴致勃勃地赶往“剧场”。“儿女都上班了,孙子也上了大学,她每天在家除了做些家务外也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听说剧院里有戏曲,价格还实惠,刚吃了晚饭就赶到这里,再加上这天儿不冷不热的,听听老戏曲,乐呵乐呵。”王大妈说。

    年逾花甲的张大爷告诉记者说:“我是老戏迷了,最喜欢听的还是咱们的蒲剧,但是现在能听戏曲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在家看电视、看碟片,好久都没有在现场看过演出了,今天来到这儿,可过足了一把戏瘾,以后还要来,场场都不能落下。”一名陈姓老人说:“这么惠民的戏曲演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实在是太开心啦。这比我在家打麻将、看电视,精彩多了。”从每周演出情况发现,观众大部分以本市戏迷为主,也有从浮山、洪洞、襄汾、霍州、侯马以及运城等地赶来的超级戏迷。看戏的观众年龄主要以中老年观众为主,当然也不泛有一些年轻的戏迷观众。

    4月1日师大戏剧与影视学院的几位学生专门排队买票观看了蒲县剧团的蒲剧《赵氏孤儿》,他们看后还非常激动地在朋友圈感叹“千万不要因为不了解就说不喜欢,不要从未完整的看过一场戏就说戏曲不好看。”2014年,张子恒考入了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曲文物研究所),与戏曲的缘分从那时正式开始。在学院的博物馆里,被一件件精美的戏曲服饰所吸引,为古老的戏台建筑而折服,因戏曲荟萃的历史所沉迷,所以对这历久弥新的精粹充满了向往。

    但是,提到真正要进影院看戏,对于90后的张子恒打心底里是拒绝的。戏曲的咿咿呀呀,哼哼哈哈,不像流行歌曲悦耳;戏曲节奏缓慢,不比电影紧张刺激。张子恒心里由衷的感叹:听戏,那就该是老年人该干的事儿,与我何干。

    4月1日,张子恒听师兄说市影剧院有蒲剧《赵氏孤儿》的演出,想着闲来无事,抱着试试看的心也就去了。

    晚上7点40演出开始,台上90后程婴扮演者刘飞飞无比动容的演唱打动着他,其中在公孙兄和自己亲生儿子被屠岸贾残忍杀害时,程婴在他们的尸体前,有一段长达3分40秒的唱白,他饱满悲痛的情绪在那一刻得到释放,让听者无不动容,甚至在现场张子恒还看到有几位老者悄悄拭去眼角的泪珠。“戏曲的精髓实在是太美了,已深深打动了我,以后我会经常走进剧院,走进戏曲,感受戏曲带给我们纯粹的精神。”张子恒说。

    

记者手记:

    蒲剧、眉户剧等优秀传统戏曲在临汾地区根脉久远、绵延悠长。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有专注的从业者,也要有广泛的爱好者;不但要有会唱的人,更需要会观赏的人。

    保护和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仅靠政府的支持远远不够,还要善于借力打力,让活跃在民间的文化人、表演爱好者与观众参与,尤其要创造机会吸引年轻人。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篇微信热文,都可能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契机。其实,年轻人并不是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与自己生活的时期不同,在受到当下流行音乐、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已然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接受范围。让传统戏曲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就需要积极响应和号召年轻人参与在戏曲的世界里,另外也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曲目形式,在挖掘经典的同时也要大胆创新,尝试以近现代为背景创作剧本,增强年轻人的代入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 李娇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