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朵小梅花在戏曲之乡临汾绽放

2017-07-31 09:28: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常言道,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翻开这本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山西戏曲对中国五千年文明、文化的贡献和传承,可圈可点。临汾位于山西西南,是帝尧古都,最早中国所在地。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蒲剧、眉户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临汾被誉为“戏曲梅花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

  最近,戏曲梅花之乡”又传喜讯。7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浙江嵊州市举行,共有京剧、昆曲、越剧、蒲剧等25个剧种参审,27个省市以及来自新西兰和日本的共119位选手参加。经过3天6场的终审,参审选手分获金花和银花。来自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的选手张玉蕊,以扎实的基本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荣获小梅花荟萃头名金花奖,这也是临汾收获的第58朵小梅花奖。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也以58朵小梅花奖雄踞全国艺术类院校小梅花奖霸主地位。7月26日,记者采访了获奖归来的张玉蕊和她的老师庞欢欢。

  学戏 根于家乡沃土

  张玉蕊今年13岁,是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蒲剧表演专业三年级学生。她11岁开始学习戏曲,在齐临生、庞欢欢、庞燕等恩师的系统训练下,她走台步、练唱腔一丝不苟,成了当届同学中的佼佼者。此次参赛的剧目《救裴生》中的李慧娘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以98.64的最高分荣登第一名宝座,无可争议地获得了金花奖。

  “我父母都是侯马蒲剧团的,从小受他们影响,我就喜欢上了戏曲。”张玉蕊坦言,她能走上戏曲这条路除了受父母的影响外,还被家乡浓厚的戏曲文化吸引。母亲在剧团中演正旦角色,经常带着她去公园练声,从小听着母亲唱腔长大,这给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跟着妈妈去了剧团,在后台偷偷看妈妈在台上表演,当时好像是演《三娘教子》那一出戏,妈妈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玉蕊说,当时在一个村里演,观众热情特别高,掌声不断。她记得特别清楚,每一场下来,都能看出母亲特别累,但是当母亲再次走上舞台,又精神焕发。当时她特别纳闷,后来母亲告诉她,只要听到观众的掌声,还有那熟悉的锣声、梆子 声、二胡声,就有了用不完的劲儿。“当时我不懂,可现在懂了。”张玉蕊说,大概这就是蒲剧精神吧。

  演戏 秉承蒲剧精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次张玉蕊表演的《救裴生》节选部分,台上只有短短8分钟,就这8分钟的戏,凝结的是张玉蕊3年的功底。那一个又一个高难度技巧,水袖、吹火、翻身、腰功、腿功,无不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反复练习。

  “这折戏的难点和亮点就在喷火上,我们在以前的基础上改进了许多细节,正是因为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才让台上的表演更加精彩。”庞欢欢是2005年的小梅花奖获得者,此次排练的《救裴生》就是她当年的拿手戏;所以,排练中,她将前辈们和自己的经验都传授给张玉蕊,这也是对蒲剧精神的一个传承。

  “我们行内有句老话叫,‘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大家都知道。’”张玉蕊说,所以每天练功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必不可少,尤其是练习喷火时,先是用一种“特殊的面粉”来练,随后才采用专业的材料喷火。张玉蕊笑着说,她一天练习用掉的面粉如果做成食物,都够她吃两天。

  “由于材料的原因,刚开始含在嘴里都想吐,但是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张玉蕊说,喷火是个技术活儿,刚开始时,她的头发和眉毛被燎过好多次,还好有经验丰富的齐临生、庞欢欢两位恩师指导,她很快掌握了技巧。

  作为一名艺术生,年仅13岁的张玉蕊路还很长。她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在她看来,这次获奖只是一次珍贵的历练,以后她要把蒲剧带到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认识蒲剧,认识最早的中国——临汾。

  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于1997年创办,每年举办一届,是一项全国性、高规格、面向少年儿童的艺术活动,代表了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