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一个艳阳照大地的时节,一年中最热的一个月。每到这个时候,我市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总会如约而至,为炎热的夏天带来一股清风,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一场精神洗涤。
历时一个月,19场演出,表演形式涵盖了戏曲、歌舞、曲艺等类型,演员规模达2000多人,观众数达40万人……这场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管理处、临汾电视台、临汾日报社承办,市群艺馆协办的“盛事”在7月底圆满落下了帷幕。
好戏连台 七月乐不停
独唱、合唱、诗朗诵、舞蹈、服装表演等等,歌舞演出专场的节目都是我市文艺爱好者经过认真排练后精心挑选出来的节目。闷热的天气挡不住市民们的热情,每天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倾情演出让在场的观众们意犹未尽,掌声不绝。
戏曲专场演出板块进一步丰富了我市惠民演出的形式,市民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现场叫好声、掌声不绝于耳,气氛热烈。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演员的衣襟都已经湿透,有的甚至还因为高温天气下坚持连续的演出晕倒在舞台上。但是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依旧非常到位,每一个表情依然生动,观众在散场后对演员们的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本次消夏月的特色之一当属“人祖山杯”晋陕蒙民歌大赛临汾赛区初赛活动,一首首民歌轮番登场,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歌声在汾河两岸久久回荡。市群艺馆副馆长乔炯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晋陕蒙民歌大赛,挖掘了真正优秀的民歌和民歌人才,让民歌唱响大地,为此次消夏月活动增添了厚重的情怀。”
饱了眼福,享了耳福,广场文化消夏月给群众奉献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演出。歌舞专场的欢乐祥和、戏曲专场的深厚底蕴、广场舞比赛的热闹喜庆、民歌大赛的人文韵味组合拼凑了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画卷。
幕后故事 精彩动人心
每一幕精彩背后都有让人难忘的小故事。“老哥们”男声四重唱、两次下跪的“焦裕禄”、幕后控制节奏的板胡老师胡萌等给我们留下了一页页光彩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励志或心酸或美好,都为本次消夏月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就是一群热爱音乐的老男人,组合组合也能成一盘菜不是?”吕全发笑着说,“好多人总觉得文艺活动是专属女同志的活动,其实不是的,我们男同志也可以在舞台上释放自己,表现自己。”发挥自身兴趣的同时,也能鼓励更多的男同志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吕全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犹记得7月1日晚上,当这个清一色为男士的组合登上舞台时,台下观众掌声热烈,对这样的团体,大部分人选择了接受和鼓励。
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正在作为我市文艺工作一分子走向舞台。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则以更高、更严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城市乡村一样、台上台下一样、人多人少一样。”市小梅花蒲剧团业务副团长白云山说,“这是团里对每个演员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小梅花剧团,每一个参加消夏月演出的演员都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即使是所谓的配角,即使只有两三分钟的出场,台上的每一个演员都竭尽全力。”“化妆、换演出服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而出场却仅有几分钟,即使这样我也会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曾在《三击掌》里扮演一位丫鬟的戏曲演员李小燕如是说,“对我们戏曲演员而言,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我们要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文化惠民 群众乐开怀
“基本上每年的消夏晚会我不会错过,算是忠实观众了。”市民刘冬春自备板凳,早早就来到九州广场找到一个好位置等着看节目,“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不仅有了免费的娱乐场地,还能免费观看高水平演出,真好。”除了附近的居民,消夏月晚会还吸引了周边县(市、区)的群众,尧都区金殿镇伍级村的张莲娥就是其中之一。“来市区一个小时的路程吧,市区有热闹,村子里都会传开,谁家年轻人方便的,就会组团把我们送到市区看演出,演出结束再把我们接回去。”73岁的张莲娥说:“我喜欢听戏喜欢歌舞,反正怎么热闹怎么来。”说起歌舞,张莲娥手舞足蹈了起来。
作为乘凉的好去处,九州广场每晚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有三三两两散步驻足的学生、有带着孩子游玩的一家人、有健身运动的市民,对他们而言,消夏月像是“协奏曲”一样的存在。“我们就在市里瞎溜达,碰巧看到有节目就停下来看会儿。”刚参加完高考的王恩琪正在出神地看着舞台,“挺意外的,没想到我市也有这样的歌舞晚会,感觉一点都不比电视里的差。”
历时十二载,消夏月已然成为我市的群众品牌文化活动。这场以“幸福临汾·放飞梦想”为主题,积极动员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示了我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