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教师节,一起聆听与恩师间一串串难忘故事

2017-09-07 21:17: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策划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就像一座座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引导学子走入社会,认识人生,遵循正确的人生轨道。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位老师,让你受益终身,念念不忘。

  在这收获和感恩的季节,请您讲一讲您和恩师之间的难忘故事。

  策划人 郝海军


记者讲述老师激励我一路前行

一封没有邮戳的信件

  我出生在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与大城市相比,无论经济还是其他条件都存在极大差距,但是学校在十里八乡是数一数二的,这也是当初父母选择背井离乡来小镇的原因。

  在这个小镇上,父母辛苦地做着生意,全心全意供我们兄妹上学,我们也很争气,顺利读完了九年义务教育,并跨进了更高的学府。往后的日子,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在我心中却时时记着那封信——一封没有邮戳的信。那是老师交到我和父亲手中的,读完信我知道小镇外还有更多精彩的生活,但需要自己更加努力。

  时隔多年,很遗憾那封信没能保存下来,但是范金爱老师的模样却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让我想起那些在蒲县黑龙关小学的事儿。

  还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换成了剪发头、年龄约四十多岁的范金爱老师,很慈祥,看上去脾气很好。那时候,每天早读或是晚读的时候,老师都会让我们朗读课文,同时还让我们背诵。“察言观色”,在这一刻尤其明显。每次去老师面前背诵的时候,总会有三两个同学结伴前行,就在老师“闭目审阅”的时候,又会有好几个同学把书本放到讲桌上,啦啦啦,呀呀呀……”草率背诵后,便窃喜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殊不知,这一切,闭目审阅”的范老师都看在眼里,有一天,老师一反常态对经常浑水摸鱼的几个同学进行了抽查。原来,谁是否认真学,范老师心里有数。从那以后,浑水摸鱼背诵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教学上除了严格把关背诵之外,范金爱老师对书写也要求严格。

  每次我们摘抄的课文、书写的作文,范老师都会认真批阅,那时候如果看到自己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大红色的“优”字时,是非常兴奋的。如果再写个“传阅”,更别提心里多美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如竞赛一般练习写字。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作业本上连续得到了几个“优”字和“传阅”。有一天,范老师特意写了一封信交到了我的手上,并叮嘱我一定要转给父亲。还记得信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通过长时间观察,我发现孩子是个好苗子,学习非常认真,字写得也特别工整,教学这么多年来,不多见,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说实话,那时由于年龄小,对于很多话我并不是特别理解,只知道是因为自己表现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些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以至于每每遇到挫折时都会用它来鼓励自己。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虽然范金爱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但是她的这封信却一直鼓励、鞭策着我。

  无论时光如何变,都愿我的老师幸福安康!

    记者 亢亚莉


青年书画家靳朝辉

恩师助我走进艺术世界

  浸染丹青绘事十余年,33岁的青年书画家靳朝辉深刻体会到求学探索的迷茫、闭门练笔的艰辛、佳作问世的兴奋、开办展览的喜悦。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恩师陶福尔的无私教诲仍历历在目,令他铭记于心、无比感激。

  1999年,靳朝辉考取了临汾师范学校美术侧重班,开启了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有一次,学校举办美术座谈会。看到主讲人为大名鼎鼎的著名画家、特级教师陶福尔时,我特别激动。”谈起相识那一幕,他很兴奋,等我们走到阶梯教室时,一位衣着简朴整齐,头发黑白相间,鼻梁上夹着一副黑边大框眼镜的先生正在板书,他写得字漂亮极了。”靳朝辉清晰地记得,那堂课主要欣赏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陶福尔老师有条不紊地从绘画艺术、价值、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他说话文雅不失幽默,他的讲稿很平实但又那么深邃。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敬佩、崇拜之情。

  “除了油画,陶老师数十年研究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我所学专业虽是美术教育,也难以接触中国画,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为此,我和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学鼓足勇气,向陶老师求教中国画的画法。”靳朝辉说,陶老师授课极为认真且不计报酬,从临摹到写生,从写生到创作,他都认真指导且做示范,为我的国画学习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陶老师的启蒙和指导下,靳朝辉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一爱好作为终生的事业。

  这些年来,他经常拿着自己的书画作品登门拜访、以求指点,陶老师总是不厌其烦,从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特点由浅入深地为他认真讲解,给予他丰润的艺术养分。

  近年来,靳朝辉在书画界崭露头角,创作的各类作品在我市各大书画展频频亮相,并获得众多荣誉。在他看来,这些成绩与荣誉跟恩师的淳淳教诲密不可分。恩师的教诲是我最为宝贵的财富。感谢陶福尔老师将我引入艺术殿堂,让我收获了一生的挚爱。希望恩师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记者 李静


安徽小伙张涛学习通背拳

樊汉武先生让我大开眼界

    今年暑假期间,安徽小伙子张涛经人介绍来到临汾学习传统武术。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先生言传身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在体育专业的学习得到了启发和帮助。

    张涛是通过一个传统武学会员平台联系到樊汉武老师的,一起前来学习的还有北京、广州、河南等地的武术爱好者。

    “初次见到樊老师,是我到达临汾第二天的6点多。樊老师满头银发,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和蔼老者,没有让人感到仙风道骨、遥不可攀。”张涛说,樊汉武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平易近人、武学修养很高。”张涛第一天学习的是通背拳小通背24式,还有通背拳的五手、散手以及部分定势。两三天的练习后,他对洪洞通背拳这一古老的拳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樊老师已经年近八旬,但每天仍然到九州广场教拳,有问必答,毫无保留,让我十分佩服,而且对于每个招式的用法也予以详细说明,让我们在他身上体验,使我学到了‘明白拳’。”张涛说。

    张涛年轻帅气,对太极、八极等拳术及现代搏击多有了解,但在与众多师兄弟的切磋中,往往很快败下阵来,经过学习体验及听取樊汉武老师的讲解,他对其中的奥妙和技巧有了更多了解。作为地方传统拳术,在学习中,张涛也从樊汉武老师身上看到了洪洞通背拳的独特魅力,并对樊汉武老师多年来义务教拳、大力推广洪洞通背拳的行为非常敬佩。

    张涛在临汾学习半个多月后,返回了安徽老家,但他一直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与临汾的师兄们学习交流,遇到困惑及时向樊汉武老师请教,每有疑问,樊老师不厌其烦,细心讲解,对他的学习帮助很大。

    “虽然只有半个月的学习,但他将是我一生的恩师,觉得我们有点相见恨晚。”张涛说。

    “樊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折服了我,特别是樊老师武学修养很高,由于我以前接触过八极拳、太极拳、巴西柔术、散打、拳击等,在学习通背拳的时候,我担心是不是要把这些东西丢掉,但是樊老师没有这种要求,反而告诉我这些东西学来不易,是每个人的宝贵财富,不应该丢掉,还向我讲述了一些洪洞通背拳和巴西柔术某些相似的技巧。”张涛说,虽然我离开了临汾,但他永远是我的恩师,我有时间还会来临汾学习通背拳,将它在安徽发扬光大。”

    记者 张春茂


刘江回忆恩师陈红阳

照亮我前进方向的那束光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些教诲或许会给学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35岁的小伙儿刘江,已经参加工作多年,但每到这个感恩的季节,他都会想起当年那个在乡村中学帮他开启另一个人生道路的陈红阳老师,时隔多年,寒冷的冬夜,老师打开办公室的门,让房间的灯光照亮他回宿舍的路,这一幕仍留在他的脑海里。

  “因为从小喜欢书法,在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参加学校和县里的一些活动,也得过一些奖。那会儿,还没有专门设书法类专业的大学,所以上高中后就想考美术类专业。”刘江回忆,1997年,他考上了镇上的一所高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本来想学美术的他,却到了一所没有美术老师的高中。无奈之下,他就自己在书店买一些绘画类的书籍临摹,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素描、速写,更不知道高考时美术考什么科目,就凭着自己的理解“胡画”。

  到了高二的时候,有一个留着长头发,且很个性的男老师被分配到了刘江就读的高中。这位老师是雁北师院美术专业的毕业生陈红阳。“我当时特别高兴,迫不及待地去找陈老师,说了自己的梦想。”得知刘江的来意,陈红阳老师很高兴,想不到这么偏远的乡村中学还有人心怀艺术梦想。“既然你有这个梦想,我就把我所学的都交给你!”得到陈老师的肯定后,刘江更加坚定了自己报考美术类大学的梦想。

  刚开始,刘江就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到陈老师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学画画,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极力反对。“好好学文化课!还有一年就高考了,学什么美术?”所有的文化课老师都认为学美术就是“不务正业”。面对重重反对意见,陈老师就让刘江下了晚自习后再来学。

  就这样,每天晚上陈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会亮到凌晨1点左右,他什么时候走,陈老师就什么时候休息;可晚上睡得迟,上午上课就打瞌睡,各门代课老师就有意见了,后来教导处主任也找刘江谈话,劝他放弃美术,但这些都没影响他追求梦想的决心。

  “我们学校在村里,周围都是树林和麦地,再往西就是铁路,所以比较偏僻,晚上等同学们都熄灯后,校园里特别寂静,也特别黑,有一点灯光都会特别显眼。为此,学校的教导主任找陈老师谈了好几次话……”刘江回忆,后来实在没办法了,陈老师就买了加厚的黑布,到了晚上就把窗户和门等能透光的地方都用黑布遮起来,这样从外面看就和熄了灯一样。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刘江每天晚上到陈老师的办公室从速写、素描学起,开启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

  时间到了1999年的11月,上体育课打篮球时,刘江的脚踝被同学踩伤(骨裂)。

  “打上石膏也得去学画画,因为第二年3月份就要去省城参加美术联考。”刘江每天晚上拄着双拐去陈老师的办公室画画。

  有一次,同样是凌晨1点多,他拄着双拐从陈老师的办公室出来,老师照常打开门,让屋里的灯光照亮他回宿舍的路。冬天的夜晚特别安静,校园里只有陈老师门框内发出的一道光,照着他前行。他停下回头看到老师站在门口,手里抓着门帘……“当时,我心里特别酸,不知道该说啥,摆摆手示意老师赶紧回去,回过头眼泪就滴在了棉衣上。”刘江说,陈老师一直站在那里,等他走到学生宿舍区,看不到了才回去。

  2000年高考结束,刘江不负众望,考上了河南的一所大学。

  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冬夜,从老师的办公室内透出的那束灯光,让刘江此生都难忘怀,正是因为那束灯光改变了我的命运,为我照亮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记者 郝海军


赵静回忆老师教诲

有个声音激励着我

  九月桂花飘香的季节,赵静回忆当年能够跨入大学,那是因为一直有个声音在激励着自己,恩师孟老师对她的谆谆教诲,使她永远铭记心底。

  初二那年,正值贪玩的年纪。赵静的性格如男孩一般活泼爽朗,喜欢和同学一起玩耍,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赵静聪明伶俐,即使不用功也会在班级稳居前十名,因此,她特别满足现状,如风一样地自由玩耍。

  初二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主意,有了自己的爱好,赵静也不例外。那几年追星潮蔓延,赵静对张信哲、任贤齐的歌曲深深着迷,甚至在上课时也会偷偷听磁带;偶像剧对赵静的影响也颇深,她逐渐重视自己的外表,大夏天为了美穿着厚实的牛仔喇叭裤。那年期末考试的成绩一下倒退到了23名,看着成绩单,赵静心里有点恐慌。

  放学后,班主任孟老师叫她去了趟办公室。赵静惴惴不安地踏进老师的办公室后,以为会被狠狠地批评一番,没想到孟老师却严厉地说:赵静,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的学习能力,现阶段你需要更多地去注重学习。‘云想衣裳花想容’,爱美是人的天性,没有人会反对你追求美的权利。但是,努力学习才是你应该追求的目标。这次考试成绩让我很吃惊,我相信这只是偶然的一次,好吗?”经历了这个波折,赵静又重回了轨道。

  赵静告诉记者,孟老师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同学们年龄差距小,容易沟通。初中毕业这么多年,她和同学们每年都会拜访老师,和老师吃饭聊天。在孟老师的激励下,赵静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她感恩老师,或许没有当年老师对她的教诲,如今的她或许是另一副模样。

    记者 张甜甜


段博文难忘一节物理课

老师话语助我成长

  1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对人的生命来说,却是从懵懂少年到而立之年的成长。段博文,今年30岁,在他记忆深处,一位姓牛的老师为他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激励着他重拾信心奋勇向前。

  初中时期的段博文常被同学戏称为“闷葫芦”,说话慢、反应慢,成绩也处于中下游,个别同学经常嘲笑他。时间一长,他的性格也越来越内向,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直到遇见了牛老师,才彻底打开了他人生的“新世界”。

  段博文说:在我想要退学时,遇到了牛老师,她一头乌黑的长发,说话和蔼可亲。

  我清楚地记得,那节物理课上,我第一次对串联、并联产生了兴趣,却不知如何实践操作。一个人站在角落里默默地研究。没想到牛老师竟悄然走到我身边,重新讲解了一遍,我豁然开朗。”牛老师对段博文说的一段话令他终身难忘,一个人的生命、生活必须有目标。只有大目标、大理想是不行的,要善于把这些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且一定要相信自己,敢想敢干。”殊不知,牛老师暖心的这些话,点亮了段博文未来前进的路。

  如今,段博文成家立业,当面对工作压力或者家庭矛盾时,他都会坦然面对,将大目标化作可操作的小目标,一点点实现、一点点改变、一点点前进。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现在,段博文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记者 祁欣


宋雨生“欺骗”老师吴宁记

让每个孩子都熠熠发光

  宋雨生,今年35岁,职业摄影师,小学因为爱好学习泥塑,初中开始学习美术,由美术专业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提到职业,宋雨生就不能不提他的启蒙老师,小学时的大队辅导员吴宁记老师。

  吴宁记老师,全国优秀辅导员,省科技协会、临汾市科技协会会员,曾担任过小学的副校长,参与过尧庙重塑尧王的工作,退休后,吴老师又被返聘,担任学校的科学老师,2009年吴宁记第一次带领小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一举夺得四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不仅如此,他们还拿到了当年5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机器人锦标赛的入场券。

  宋雨生第一次见吴老师,是1993年的春天。那一年,宋雨生上小学三年级,学校让每人交一个小制作参加学校组织的小能手比赛,本来他就没当回事,等交作品时,父亲随手用白萝卜雕刻了一朵花,他便拿着去参赛,没想到居然入了围。

  吴老师个头不高,圆脸盘,满脸笑容,他拿着萝卜花认真观看,问宋雨生是不是自己雕刻的。那一次,宋雨生欺骗了吴老师,也是唯一一次。吴老师让他代表学校参加市里举办的小能手比赛。

  宋雨生回到家后,又高兴又忐忑,经过一周的时间,在父亲悉心教导下熟练地掌握了萝卜花的雕刻技巧,由于年纪小,又是全市的比赛,比赛过程紧张,在萝卜花最后的上色环节出现了失误,夺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从此,拉开了宋雨生和吴老师之间的师生恩情。

  1993年暑期,吴老师义务办了一个暑期雕塑兴趣班,宋雨生成了吴老师雕塑班的第一批学生,考取雕塑系就成了他的梦想。可是考大学时,因为文化课的原因没能考上鲁迅美术学院继续深造雕塑,改学了摄影。

  上学期间,宋雨生与吴老师一直保持联系。2016年5月,吴老师准备再一次带领小学生去征战机器人大赛,他叫宋雨生帮忙拍几张照片。看到吴老师和小学生认真交流机器人程序的细节,一瞬间,宋雨生仿佛回到了小学时代,看到如今吴老师步履蹒跚的样子,瞬间眼泪涌上眼眶。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宋雨生也从一名懵懂少年长大成人,成为一名摄影老师,而吴老师的教导一直激励着他,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在成长的过程中熠熠发光。

    记者 苏亚兵


刘涛讲述师徒情:

师傅送我去当兵

  “我管不了你,就让部队来管你,我就不信你不成才,就长不大?!”说这句话的人叫王汝稼,是霍州市白龙镇白龙村村民刘涛的老师。9月5日下午,刘涛在电话中讲述了他和王汝稼的故事。

  刘涛今年31岁,8年前当兵回来后,先干过公安协警,干过银行保安,后来开了蔬菜批发门市部,当起了老板。虽然当上了老板,但每天都要辛勤工作,有时候还会和职员一起下乡镇去送菜。钱虽挣得辛苦,可心里却非常踏实。

  “从小我爸妈就不在身边,他们一直在新疆打工,我是姥姥带大的,没爹妈管的孩子,学习也不好。我初中上完就走上社会,跟着我师傅当起了汽车维修员。”刘涛的师傅就是王汝稼,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平时没事了总会去老人家里坐一坐、看一看。每次和师傅聊天,他都会感慨,如果不是师傅让他去当兵,恐怕他已经成了一个“废人”。

  2002年,初中毕业的刘涛没有考上高中,他的父母要求他一同去新疆,方便照顾他。可自幼不在父母身边,他死活不想去。“我有个同学,家里是开汽修厂的,我以前经常去那里玩,在那里我认识了师傅。”刘涛说,师傅是汽修厂的“总管”,初中毕业之后,他通过这位同学的关系,来到了这家汽修厂当小工,成了师傅的徒弟。

  同龄人还在上学,刘涛却已开始挣工资,虽然只是一个小工,但一个月可以领取650元钱的工资,对他一个不足18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巨款”了。“王师傅对谁都很严格,我一般不敢惹他。”父母不在身边,刘涛的手上又经常拿着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学会了抽烟、赌钱,性情也发生巨变,开始和人吵架、打架。而在当“混混”的日子里,他原先充足的工 资开始变得不够花,有时候还不得不去借钱。

  “我在这家厂子里干了好几年,从小工变成了大工,从大工变成了管库。”刘涛说,17岁那年,他因为一笔赌债没还,为了还钱,他偷了汽修厂的一套零件,卖了2000元钱。

  老板发现后,找师傅的麻烦,让师傅赔这笔钱。师傅明知道是谁偷了零件,却什么都没有说,自己掏钱填补了这个“窟窿”。

  没想到王师傅却在事后“算账”。“我记得他给老板赔了钱后,把我们所有人喊到一起,然后对我们说,东西是谁偷的他心里有数,如果他报警,那最少要关进去好几年。”经过师傅的“吓唬”,刘涛主动找到了师傅,表示自己无论如何也会把这笔钱还上的。

  “去当兵吧,你现在已经是个‘烂人’了,再这么下去,你就毁了。”时隔多年,刘涛依然记得单独和师傅坦白时的场景。

  师傅说出的这些话,将刘涛心里最脆弱的一面撕破,让他终于走上了正路。

  “我听了师傅的话,报名参了军,在部队里待了3年多,又回到了家乡。”刘涛参军准备离开家乡时,他的父母专程赶回来送他。在火车站,他面对父母,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唯有看到提着一双新旅游鞋送他的师傅,才让他瞬间有了想哭的感觉。离别在即,师傅悄悄站在他父母的身后,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看着他淡淡的微笑。

  刘涛没怎么上过学,以前的老师都已忘记,唯有师傅,作为他走向社会的第一个老师,不但教了他手艺,还教了他如何做人。这几天,他想选购一些礼品去看望自己的师傅,这位师傅虽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

    记者 杨全


吴瑞与乔老师之间:

一份温暖留心中

  离开学校已经8年了,虽然去过了十多个国家,经历了很多事情,结识了很多人,但是,吴瑞却总回想起自己在临汾市滨河中学上学的时光,想起当时的班主任乔亚平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关心和教导,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吴瑞今年23岁,他印象中,乔亚平老师是对他最好的老师:我上初中时,非常调皮,不好好学习。有一次早读时间,我在教室里打闹,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后脑勺磕在了台阶上,当时流了不少血。乔老师闻讯立刻送我到医院包扎、检查,然后通知了父母。她担心我回家被父母责骂,就一直把我送回家。之后,又到家里看望我、给我补课,当时我的心里就非常感动。”吴瑞说,乔老师并不是对他一个学生这样好,她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慈母般的爱心,从来没有放弃学习不好的学生,总是教导大家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在吴瑞的印象中,还有一件事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我上初二的那年冬天,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与对面快速驶来的一辆摩托车共同躲避一辆三轮车,那辆摩托车摔在路边的花池里,我根本就没有挨到他们,他们人和车都没有受伤和损坏,可是,他们非得说是我碰倒了摩托车,让我赔钱。我给爸爸打了电话,让他过来送钱。钱送来了,可那两个小伙子却一直不依不挠。乔老师下班回家碰到了这一幕,了解情况后立即报警。经过交警说服教育,两个小伙灰溜溜地走了,乔老师和我们离开现场时,都快晚上十点了。”如今每每想起乔老师,吴瑞心里都是感激与温暖,“毕业8年了,每年过年时,我们班都有许多同学去给乔老师拜年,而且还能碰到其他年级的同学,想必他们对乔老师的感情与我们一样。乔老师当年给予我们的温暖与教导,将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而庆幸。”

    记者 韩晓芳


花甲老人王林记忆犹新:

一生难忘“刘妈妈”

  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燃烧的蜡烛,老师是明亮的灯塔。然而,对于花甲之年的王林来说,那位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的刘老师则是她一生永远难忘的“刘妈妈”。

  今年67岁的王林,家住市区解放东路输电工区家属院。

  说起自己和恩师的故事,她感慨万千,记忆的回放机再次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光。

  “1960年,我跟随在部队工作的父母,从临汾到了沈阳,当时10岁,就读于沈阳市的‘八一学校’,我和‘刘妈妈’的师生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那个时候,由于王林的父母都在部队工作,比较繁忙,只得将读五年级的她送到了寄宿制的学校。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分为传授各科知识的文化课老师和负责学生生活起居的生活老师。30多岁的刘老师,就是专门照顾孩子们衣食住行的生活老师。在王林心中,这位长相普通却总是忙忙碌碌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记得那是一年的冬天,当时,一间容纳12个孩子的简易宿舍里,仅靠一个烟炭炉子取暖。一天晚上11点半左右,睡梦中的我突然感到浑身发烫、手脚颤抖。我东摇西晃地慢慢起身,准备倒一杯开水喝,谁知刚巧碰到查房的刘老师。看到我满头大汗、四肢乏力,她赶紧上前一把将我抱紧,摸我的额头。‘哎呀,烧这么厉害,赶紧穿衣服去医院。’说后,便一个俯身将我背了起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林依旧感到刘老师的温暖。

  窗外大雪纷飞,一路如履薄冰。王林清楚地记得,当时,已是凌晨时分,月光还未完全散去,身材瘦小的刘老师一边背着自己在雪地里蹒跚前行,一边反复重复一句话:小林,别打瞌睡,千万别睡着啊,听见了吗?”趴在老师温暖的背上,听着她一声声急促的呼吸声,王林突然不禁回复道:妈妈,我知道了。”“从学校出发到最近的医院,也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路途中,由于雪地湿滑,刘老师连续滑倒两次,即便如此,她依然用冻僵的双手牢牢地抓紧我,到达医院时,她的眉毛和眼睛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王林激动地说,由于发高烧,自己连续一周卧病在床,而“刘妈妈”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日夜守候在旁,喝水喂药、起夜穿衣,一段刻骨铭心的师生情也深深扎根在她幼小的心里。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初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对于王林来说,这一辈子永远有一个“刘妈妈”住在自己心中,永不逝去,永远珍藏。

    记者 成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