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祖先留下的“宝贝”传下去用起来
临汾新闻网讯 一声铿锵有力的呐喊,粗犷豪迈的威风锣鼓奏响,时而怡然自得、潇洒超逸,时而激情高涨、气势如虹,充分展现临汾非遗文化的非凡风采和深厚文化底蕴……12月4日上午,由市普法办、市文化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临汾主会场宣传活动在市区平阳广场举行,全面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果,呼吁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临汾拥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厚。近年来,这座美丽的古城被誉为“中国戏曲梅花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先后作了大量的非遗项目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临汾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于今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12月4日是第4个国家宪法日,第17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全面做好《办法》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国家宪法日的宣传引领作用,全市统一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非遗法律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地方特色非遗项目现场展演展示,大力营造活动氛围。
临汾主会场上,在全国多个重量级大赛及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现场大放异彩的洪洞汉子们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敲打着绵延数千年的威风锣鼓,声声撼动人心。一曲终了,观众们意犹未尽。“小梅花奖”获得者姚飞龙紧接着奉上蒲剧经典折子戏《贩马》,展示了扎实的马鞭功、髯口功、眼神功、靴子功等,一招一式尽显戏曲精粹,令观众们深深折服。
“蒲剧是咱临汾人最喜爱的剧种,早已深深根植在临汾的乡土沃野之中。令人惊喜的是,此次活动上不仅看到了《贩马》,还欣赏了蒲剧折子戏《火凤凰》。这两出戏都是由青年演员担纲,让我们看到了我市培育戏曲人才、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和毅力。”非遗项目赢得满堂彩,54岁的张先生连呼“过瘾”,表演真精彩,翼城花鼓节奏活泼明快,气势恢宏,不愧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诸多市民亲身体验非遗作品创作过程,零距离接触和感受平阳木版年画、太平绣球、剪纸的非凡艺术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生活,也依存于群众生活。”平阳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国琦感慨,《办法》彰显了我市保护非遗的坚定态度,给传承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进非遗融入百姓现实生活。”“《办法》加强和保障了非遗项目的传承,让传承人有了归属感,心里更有底儿了。”太平绣球非遗传承人刘云芳说,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采取的一种非遗保护方式,鼓励这些非遗项目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得到活态传承。
既让非遗得到保护传承,也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宣传和普及了《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表示:《办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市非遗工作的新篇章。人人参与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保护,通过良好的社会氛围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非遗保护格局,延续文化命脉,促进文化强市建设。”记者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