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2017年12月21日上午9时,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养中心的一间病房里,传来了一曲暖暖的《生日快乐》歌。循着这歌声,记者走进病房,原来是86岁的刘田老人在过生日。医养中心主任刘建荣和护士长吴东华都来看望他了,当刘建荣把一束满含祝福的鲜花送到刘田老人手上,祝他生日快乐时,老人笑了,脸笑得像一朵金秋的雏菊……
这样温馨有爱的一幕,记不清在医养中心上演过多少次了。为每位老人准备生日蛋糕,举办生日聚会,在接受有效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这已成为医养中心的一个文化传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6岁,加强老龄工作,特别是老年病的医疗救治及护理尤显重要。基于这样的需求,2015年1月,市第三人民医院创建了全市首家以“医养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特色科室——老年病科(后更名医养中心),专门收治脑梗死、脑出血、偏瘫、帕金森综合征、骨科或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植物人、截瘫、老年痴呆等生活不能自理或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积极开展医疗护理为主、医养结合的特色服务项目。这种医养结合新模式更新了传统养老理念,为我市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该病科自设立以来,已收住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200余人次。
医养中心的医护人员是一批以80后为骨干的年轻医疗队伍,均在北京老年病医院卒中、痴呆、康复、呼吸、肿瘤以及临终关怀科进修,具有专业的老年病治疗诊治水平和护理技能。至今,他们仍然记得当年的庄严宣誓:我们承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替子女尽孝,为家庭分忧愁,让住院老人找到家的感觉;我们秉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医院养老、医养结合的宗旨,切实为患者解除病痛,减轻儿女负担……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由医生、护士及护工组成的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三位一体的护理小组,提供“全程式”服务,陪伴老人度过幸福晚年。
当天,过生日的除了刘田老人之外,还有89岁的杨珍老人。杨珍老人是一名烈士遗孀,患有脑梗、半身不遂、老年痴呆。当护士为她戴上寿星帽的时候,她高兴地像孩子似的,咿咿呀呀地和记者说个不停,一双手不停地在胸前比划着。旁边的护工王仙菊告诉记者,老人今天特别高兴,在向你诉说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呢!说着,杨珍老人又拉住了王仙菊的手,王仙菊笑着凑近她的耳朵说,知道了,你不用谢我,这也是我应该做的……
就在记者看望杨珍老人的时候,邻床郭红老人的老伴也来看望她了。郭红老人插着氧气管躺在床上,老伴过去摸摸她的头,轻轻说了声:“我来了!”然后为她掖了掖被角。见到记者,他过来打了个招呼,和记者拉呱起来。郭红患有脑梗,老伴一筹莫展,后来听说三院有个医养中心,就把郭红送到这里来了。没想到,这里的条件很好,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服务好,哪里呼叫机响起,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依据病人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护理方案。护工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喂饭、洗脸、擦身、大小便护理,为老人理发、剪指甲,帮助其户外活动、晒太阳,像儿女一样什么都做。就说纸尿裤吧,都是护工挑选的,质优价廉,一裤两用,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老伴起初每天都来看郭红,经过一段时间后,医护人员的照料让他放了心,他已改成几天来一回。“我特别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还有护工,要不,真不知道该怎么照顾她呢!”他这样说。
当天的天气特别好,阳光从窗棂间射进来,病房里一切都是暖融融的,温馨而祥和。但是,就在前五天的夜里,这里的一位老人悄悄离开了其他病友。不过,他是握着家属的手,在医护人员祝福的目光中,带着微笑安详离开的……
从医养中心出来,记者走进了院长刁士琦的办公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我们的医养中心正是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而推出的,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老人解除病痛,减轻儿女负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爱心、细心、耐心、孝心上下工夫,把关爱老人的服务理念诠释得更精准,让更多的失能老人因此受益,让家属放心。”他的声音分外爽朗,让人看到了医养中心的美好明天。(压题照为医护人员为患者祝贺生日)
记者 景秀红 郭璞/文 通讯员 王辉耀/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