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名家平阳论拳

2019-10-16 10:56: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太极拳,中华国粹,亦有“东方芭蕾”之誉,受众颇广。

  10月12日至14日,继“二青会”后我市承办的又一全国性赛事——首届杨氏(式)太极拳精英赛举行。期间,来自国内23个省、市的126支代表队、1507名运动员齐聚平阳展开切磋,成为业界一大盛事。

  赛事间隙,本报记者慕名对多位到访我市的太极拳名家进行了采访,倾听他们纵论这一拳种的“前世今生”和发展态势。

  ● 关于源流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又因蕴含的深刻内涵、健康理念、科学方法而影响世界。

  资料显示,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众多流派中重要的一支,为河北永年县杨露禅所创,历经三代研习,由其孙定型。杨氏太极拳不仅以独具奥妙的攻防技艺饮誉四海,而且以“舒展大方、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老幼咸宜”的运动特点及在疗治保健方面的功效,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朵武术之花。

  谈及杨氏太极拳的产生和传播,河北省邯郸市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杨志芳曾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杨露禅在京师初传拳,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为其题词“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使得太极拳名声大噪;其二是宗师杨澄甫南下赴南京国术馆教拳,编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获当时领导人“锻炼身心”的题词,使得太极拳在中国武术界独树一帜,同时开始走向全民;其三是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功效得到政府的重视,在倡导习练的过程中,太极拳开始大范围传播,并走向全世界。“太极是一种文化,太极拳是一种文化符号。”杨志芳认为。在谈到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区别时,他说太极拳含有中国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思维。

  广东省太极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正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还包括哲学、美学、文学、力学、医学的很多知识。“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习练太极拳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李正进一步解释说,太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太极拳是这一理念的载体,因而宣传、推广太极拳就要把它提高到文化的高度。

  著名武术文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武术协会创办者、世界太极拳网CEO余功保认为,“太极拳是具有中国文化的运动形态,中国文化的高深理论在太极拳里都有具体的呈现,它有助于习练者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从而生存更有方法、生活更有品质、生命更有境界。”他继而阐释说,太极拳是一种“形践了的中国文化”,练好太极拳可以成为最有文化的人,可以培养成具有东方贵族气质的人。

  ●直面热点

  关于时下热议的太极拳养生与技击功能的关系,这些名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杨氏太极拳研究专家、著名太极文化推广人、山东泰安市太极拳发展研究协会会长庄海认为,目前流行的太极拳经过历代名家的整合、改编,已经不能涵盖太极拳的全部,“今天不能单纯地为表演而表演”。

  杨志芳也认为,当前的引导方向出现了偏差,太极拳被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健身方式,却丢掉了原本的技击功能。他呼吁应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将之作为一种武术来推广,以“追回一种尚武精神”。

  何为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作为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代表性人物,李正有着自己的理解。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开展太极拳的研究、探索与推广工作。李正认为,杨式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进北京在王府里传的拳,共有十套,是杨式太极拳原本的东西,也是杨式太极拳完整的体系。他说,太极拳技击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动作,这种理念就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随着社会的进步,太极拳逐渐转化为修身养性的手段。因为技击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没有实践就不好提高水平,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讲,太极拳主要以健身为主。“至于技击,我只能说经过太极拳训练的肯定比没有练的要好,因为身体灵活敏捷,又懂得一些技击手法和用法。”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认为,太极拳理应是技术、养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他曾说,杨氏太极拳的价值不在于技击之术,而重在追求“延年益寿”。它是一种“养生拳”,保留了中国导引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特色,通过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达到养身健体的目的。在接受采访时,赵幼斌结合自身的实践感悟认为,练拳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历练的过程,其中既有身体机能的改善,也有个人修为的锻炼,并且可以将之运用到工作、生活中,达到和谐的效果。

  余功保则认为,当下公众对太极拳的功能定位存在着误解,技击是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但不是最高的功能。他坦言,目前太极拳的习练者规模、影响力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公众对太极拳认知存在的误区也不容忽视,如认为太极拳是年老体弱的人练的,认为太极拳古典不时尚等。与此同时,太极拳在传播推广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是缺乏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严重匮乏,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其次是文化推广不足,习练者虽然人数众多,但真正理解其中真谛的人并不多;再次,健身原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不足,制约了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第四是产业化发展不足,社会经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多年前他就将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创建了博武世界武术网、世界太极拳网等平台,着力构建太极拳文化的生态圈。

  ● 探索推广

  太极拳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继承、弘扬和保护它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记者接触到的诸多太极拳名家无一不是如此。

  作为当今国际最有影响力的三十位太极名家之一,庄海自幼酷爱武术,潜心钻研,在泰山脚下创建了泰安市太极拳发展研究会及“泰山国术馆”,专注研究泰山武文化,并在多年习练传统太极的基础上,融汇泰山道教、佛教武文化理念,吸收形意、八卦的武术理论,创编了“泰山太极”,使人耳目一新。

  “太极拳是三百年以来最为优秀的拳种之一。”庄海认为。多年来,他积极倡导各流派友好交流,推动创办泰山武术节暨泰山国际太极拳赛、举办“太极新势力——当代优秀中青年太极领袖峰会”,打造以太极文化和太极健康为核心的高端健康品牌。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太极拳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企事业单位。他在采访中透露,今年开始太极拳已被列为泰山中学、外国语学校三至初二年级的必修课,他们为此还专门组织人力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案。

  相比之下,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军,在太极拳的国际化推广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杨军自幼随祖父母生活,五岁起在祖父杨振铎宗师的教导下开始习练家传技艺,十几岁便随祖父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杨氏太极拳,深得家传技艺的精髓。他认为,太极拳是一种根源于中国的“用肢体表达的文化”,也是一种国家软实力。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于1998年创立了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

  经过20年的发展,以传统太极拳为桥梁,杨军把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打造成了一个普及、提高习练者和教练员水平,制定技术标准,实施教学评级,使太极拳向产业化发展的完善的国际性太极拳组织。以会员、教练、附属学校、杨澄甫太极拳中心,杨氏太极中心为基础发展自身,持续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创编了杨氏太极拳星级考核制,以提高太极拳习练者的水平;建立教练考核评级制,以提高教练的教学水平和武术品德;创办太极拳师范学院,为推广和弘扬太极拳培养了高素质师资力量。到目前为止,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有杨氏太极中心和附属学校近200所,经考核认证的教练300多名,遍布欧美40多个国家。通过杨氏太极中心、附属学校和教练的教学,每周课时教授上万人次,为目前海外最大的杨氏太极拳组织和较有影响的太极拳组织之一。

  “正如大槐树景区的‘根’,我们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不能忘记最初的诺言、最原始的梦想。”杨军动情地说,杨氏太极拳高度契合国家提出的“大健康”理念,“现在是推广太极拳的最好时候”。在海外传播计划告一段落后,近两年来他已逐步把工作重心转回了国内。

  在高度评价杨氏太极拳在临汾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临汾市杨氏太极拳协会组织能力强的同时,杨军介绍,举办首届杨氏太极拳精英赛,意在积极推动“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实施,促进各杨氏(式)太极拳组织机构与习练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发挥“杨氏太极”品牌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将“健康中国、太极同行”杨氏太极系列公益活动推向纵深。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