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解放路学校“童眼观巨变”主题活动侧记

2019-10-23 10:03: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从自己织布、手工缝衣到自创服饰品牌;从十几口人居住一套房拥挤在一张炕上,到一套大居室美观敞亮;再从解放初的蒸汽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行驶,到高铁的华丽蜕变……小学生笔下的一幅幅图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变。

  近期以来,临汾市解放路学校小学部开展了“童眼观巨变”主题活动,2600余名小学生按年级分别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搜集、整理、描绘出一幅幅主题作品,最后装订成“变迁册”,悬挂在每个班级的外墙上。

  日前,记者走进了该校,当时正是课间操时间,教学楼的走廊里聚集了不少学生,他们翻阅着“变迁册”,不时感叹祖国的变化太大了!

  “衣”之变

  三年级的“衣”之变在教学楼二楼展示。翻看每本“变迁册”,由追赶潮流到引领风尚转变的背后,展现的是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

  “瞧,这就是列宁装!”“快看,这身衣服才帅呢!怪不得当时的人都是‘不爱红装爱武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身穿军绿色的衣服、脚踏解放球鞋,再挎上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绿色帆布包,美得不得了。而这正是“朴素最美丽、劳动最光荣”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到了八九十年代,大街上的喇叭裤、牛仔裤、迷你裙渐渐多了起来。这一时期的服装款式多样,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如今,普通老百姓已告别了追逐名牌、追赶潮流,走进了展示个性、展现自我的时代。

  “看我找到了什么?同学们设计的新型未来服装,真漂亮!”可不是吗,同学们设计的集实用、环保、美观于一体的新型服装,色彩丰富、风格各异,极具个性化。观看“变迁册”的六(3)班杨清雅和两名同伴把学校所有展示的“变迁册”看了个遍,尤其对穿衣变化情有独钟。她们都是爱美的女生,服装的变化让她们了解了祖国的昨天和今天。

  “住”之变

  四年级的“变迁册”是祖孙三代人的住房变化。在四(12)班的作品展示区,孙琰骅设计的册子封面格外引人注目,漂亮的艺术字、皇冠式的房子、艺术化的门窗,令人想一探究竟。

  说起“变迁册”,孙琰骅打开了话匣子。“50年代,爷爷住在土砖窑里,屋子很小,一家人就挤在一张炕上;70年代,爸爸住在流行的砖瓦房里,面积很小,爸爸和叔叔睡一张床,两人经常为了抢位置而争吵;到了80年代,爸爸和爷爷住进单位分配的筒子楼里。当时,房子依然不大,摆设少,没什么电器,就连厕所和水房都是公用的,大家做饭都在楼道里。最令爸爸难忘的是,每次到了吃饭时间,整个楼道飘散着饭菜的香味。到了我这一代,家里的住房条件好了。我们一家三口人住在环境优美的小区,楼内装有电梯,家电一应俱全,越来越便捷。你看,我还有独立的卧室,既宽敞又美观。”70年的沧桑巨变,房屋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楼,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

  “行”之变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走进教室。五(1)班学生们的感悟,给记者带来一份别样感受。

  “从牲畜到蒸汽,从蒸汽到内燃,从内燃到电力;从地上到地下,从海洋到天空,从大气层内到外太空。一代代、一年年,社会在进步,交通工具在发展变化,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捷……”走进该班教室,班长张贻茜首先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感悟。接着,同学们陆续上台,分享所感,“经过几代铁路人的奋斗,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桥’‘中国高铁’‘中国港’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

  据悉,该校组织的“童眼观巨变”主题活动正以展作品、谈感悟、写体会等方式进行拓展延伸。正如六(4)班白皓瑜笔下所感:这本“变迁册”将成为我的“人生册”,不仅让我体会到新中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增强了我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还激励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为创造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