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榜贤:待公婆如亲生父母

2014-06-27 07:50: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今年48岁的徐榜贤是吉县吉昌镇西关社区一名农村妇女,她12年如一日无微不至服侍瘫痪在床的公婆的感人事迹,深受街坊邻居的赞扬,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今年吉县三级干部大会上,被评为“十大感动吉县人物”并受到表彰奖励。

1987年,24岁的徐榜贤经人介绍与在粮食局工作的残疾人张居然结婚。从嫁进张家那一天起,徐榜贤心里便一直坚守着“当一个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的信念,她把公公婆婆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看待。婚后,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操持家务,生有一男一女,丈夫认真工作上班,她在学校当一名代课老师,虽收入不高,日子过得比较艰辛,可一家人其乐融融还算幸福。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一向身体健康的公公突然病倒了,由于严重的心脑疾病,经常休克,当时人已完全不能自理。在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由于丈夫右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有左手能应付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加上工作忙不便于照顾老父,婆婆身体也不好,徐榜贤一个人既要照看年幼的两个孩子,还要照顾住院的公公。每天4点多钟就得起床,先给老人把中药煎好,再做饭,两个孩子吃完饭就上学去了,她得赶紧把饭和药送到医院,喂公公吃饭之后,就给买药、输液并照看着,等把公公安顿好之后,中午还得赶回来做饭。夜深入静时,别人都进了梦乡,她还在洗衣服,收拾家务。为了避免公公的肌肉萎缩,她每天晚上都要为公公按摩双腿,身为儿媳妇,有时难免有不便,可她从不计较,日复一日,悉心照料,精心伺候。不幸的是老人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越来越重。公公觉得儿子经济条件不好,不想拖累儿子,想放弃治疗,徐榜贤就耐心劝说,并和丈夫协商借钱给老人看病,后经临汾、太原等多家医院求治总算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徐榜贤3个月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但总是时不时发病,一年总得住两三次医院。面对家庭的困境她害怕耽误学生,只好放弃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务工作中。对此,丈夫总是身怀歉意,她没有抱怨还安慰丈夫说:“不用担心,有我在。家里的事就交给我,你安心工作。”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7年,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徐榜贤的头上,公公又因脑梗、小脑萎缩致下身瘫痪。此时,婆婆也因高血压致脑出血瘫痪在床。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徐榜贤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面对躺在炕上的公公婆婆,洗衣喂饭,端屎端尿、翻身子、换被褥、洗脸擦身、换衣喂药,是她每天生活的全部,但她精心伺候,从不厌烦。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由于老人大小便失禁,弄脏衣服被褥是常有的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邻居们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她数次下河洗衣的身影。

2010年10月,公公的病情加重,79岁的公公带着满足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邻居们感念她的孝心,一个个自发地前来帮忙。出殡那天,她流着泪跪在老人的身边说:“爸,让我再最后伺候您一次吧!”她为公公理发、净面、穿衣,自始至终都倾注着一个媳妇对公公的孝心。在场的亲邻都被她的举动所感动。邻居一位老人说:“我送走过那么多的老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孝敬的媳妇。”公公去世后,她怕78岁的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给婆婆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有空就会陪着老人聊天、看电视、听音乐。老人患有支气管炎,久治不愈,她又买蜂蜜给老人调养。25年来,徐榜贤待两位老人如同亲生父母,从未因家务负担重、经济上拮据而抱怨。婆婆逢人便夸:“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榜贤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徐榜贤用自己的孝行彰显了亲情的伟大,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讯员 陈健翔

 

     

责任编辑:杨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