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翟新华从2001年1月5日入党,至今已有14年党龄。谈起对“党员”这一特殊名词的印象,他毫不犹豫地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4年来,翟新华践行着这句话,从未改变。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93个生日,翟新华买了米、面、油以及床单等一些生活必需品,来到了翼城县浇底乡浇底村的王兴业家里,看望这位独居的聋哑老人。
35岁的翟新华是一名临钢工人。他从部队退役后来到临钢,由于企业经济不景气,他便琢磨着在社会上自谋职业,开起了一家窗帘店。为了节省开支,翟新华将位于解放东路自家的二层小院改成了店面,正经八百地当上了“老板”,几年的拼搏,小有收获,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名党员。
“去年回翼城老家扫墓时,得知村里的‘哑巴’至今仍未婚,一个人住在破烂的窑洞里,附近的村民都搬走了,看到这个聋哑老人孤苦伶仃的过活,便总想着有机会专门看望他。”翟新华口中的这个“哑巴”是村里人给这个独居老人起的外号,75岁的“哑巴”是土生土长的浇底乡浇底村人,身高180cm的他从来都是村里干农活的顶梁柱。
6月30日,记者与翟新华及他的战友贾国峰一同前往了“哑巴”的家。老人住的院门还关着,狗叫他也听不见,透过门缝看到他坐在院子里正在剥杏。在一位好心村民的帮助下,翟新华等人才走进了院子,看到有人来看望他,老人非常高兴。耳聋无法交流,翟新华手中比划并在地上写下了“七一”、党”等字,老人频频点头笑逐颜开。他回到家中拿出国家给他发放补贴的凭证给翟新华和记者看,并竖起大拇指。
在翟新华看来,他所做的这一切都只因为党员这两个字的责任。“参加入党考试时,当看到‘你为什么入党?’这道简答题时,我根本无从下手,更不知该如何作答。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后来才得知原来答案仅有8个字,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简短的8个字便是一道简答题的答案,这让我刻骨铭心。”在翟新华的记忆里,入党时所背诵的誓词并没有抛到脑后,而是时刻挂在心间,践于行动之上。
2000年,翟新华仍在部队服役,刚开始领一个月600元的工资,便想着能用这笔钱做点什么。于是他联系到了襄汾县扶贫办,为一所村庄的小学生买了字典,书包,文具等,利用半个月的回家探亲时间,来到了村子里,将这些物品亲手交到小学生手中。在小学生为他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的那一刻,他认为做什么都值得。
退伍回到地方后,翟新华便在自家的院子外修了个小菜园,里面种了点黄瓜、豆角等蔬菜,当别人问他不怕过往的市民随意采摘时?翟新华说,不管是谁种的,吃到肚子里就行!看到巷子里的环卫工人,在寒冬腊月衣衫单薄仍坚守岗位,翟新华转身回家拿起了父亲的棉大衣,递给了这位工人。
“创业伊始,我就决定将每个季度收入的百分之二用来从事慈善事业,值此党的93个生日,而且正是第二个季度末,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入党誓词。”(记者 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