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农民,朴实而又平凡;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精神富有。”48岁的张小管,是尧都区屯里镇北焦堡村人,13年来他坚持献血,奋不顾身救人,献血多达4000多ML。这一善举,使多少病人度过了生命危险期,使多少家庭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和温暖……
他是PH阴性B型血,属于稀缺血型。根据血站要求,成人两次献血间隔不得少于6个月。每过6个月,鲜血中心一定会出现他那朴实无华的身影,说起第一次献血,他笑着用“很偶然”三个字来形容。2001年,他经过一辆采血车时,偶然听到里面的一句广告词触动了他的内心:“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于是他抱着强烈的好奇心登上了采血车,挽起袖子,伸出手臂,献了200ML的血,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成为了他日后雷打不动的一种习惯。
记者问道:“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一直坚持献血?”“血是能再生的,个人献一点血,也损失不了什么。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血液合格,我会坚持献血,挽救更多的生命。”他就是这样奉献着、健康着、快乐着。
在女儿张英华的心中,爸爸是一位朴实而又少言寡语的人,却有着一颗博爱和奉献的心。
提起父亲献血的事情,她的言语里无不心疼。“2012年腊月,年关已至,家里正办置年货,我的婚期也马上临近,家里忙的不可开交。就在这时,爸爸接到市血站一个电话:‘中心血库缺血,病人需要输血,您是否有时间过来?’爸爸挂了电话说道:‘救人要紧’,说着便急忙走出家门骑着自行车前往了市血站,当时下着雪,家里人都劝他坐公交车去,他却说:‘公交车停的站点太多、太慢,’说着急忙蹬车而去……”望着父亲的背影,她眼眶湿润了。张小管常对女儿说:“自己的血液能够及时输进急需抢救病人的身体里,缓解了病情,拯救了生命,能感到莫大的自豪。”
虽然每一个陷入困境的病人都跟他素未谋面,但是他几乎每次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鲜血现场,从来没有过多的考虑过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不认为献血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在帮助别人时获得自我满足的快乐感。
48岁的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几年前他在屯里镇街边开了一个小摊修锁、配钥匙。平日里,如有空还到配货站装物卸货,一辆汽车五六吨的苦力活累的他筋疲力尽。到了冬天,单位烧锅炉,他用辛勤的劳动维持着一家并不宽裕的生活。尤其输鲜血的那只胳膊不能干重活,这对他来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前段时间我陪他去献过一次血,那是我第一次看见400ML的袋子有多大。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幕。开始献血的时候,医生把针头扎进他的胳膊里,那么大的袋子不一会儿就满了。我看的很是心疼”。妻子的话语中透露着对丈夫身体的担忧,慢慢地她也支持着丈夫的这一善举。张小管告诉记者:“妻子的身体不好,虽不能与我一起献血,但她采取了另一种表达善的方式,经常从尧都区慈善总会那里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就表现了张小管的崇高精神状态,感人至深。
本报记者 杨文婷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