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鼓楼东大街一市场的许临福中医诊所,诊室里手拿号牌的患者秩序井然地等候就诊。通过走进许临福的生活,记者了解到他在平凡岗位中的感人事迹。
今年58岁的许临福3年前离开洪家楼卫生所之后独自开了这间诊所,由于身体行动不便,他每天早晨6点就要起床开始准备工作,不到8点便有患者前来等候看病。一张经历岁月的桌子,一个把脉的软垫,一把老式椅子,许临福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一坐便是五六个小时,有时忙起来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31年日复一日的问诊使他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并在广大群众中拥有了良好的口碑。
刻苦钻研 只为“活”的有价值
19岁时,那场电击意外发生后,许临福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说:既然上天给我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我开启一扇窗。虽然失去左臂、左腿,但我可以学习中医坐着为病人看病。”一本医药字典加厚厚的医书便成了许临福的启蒙老师。可文化程度有限的他,医书上的繁体字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字典中查不到药名,他便依托着拐杖行走几十分钟去请教住在附近的老师。经过三年的自学,许临福又参加了卫校的药理课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
23岁的许临福凭借着在医书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可以为自己和家人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而掌握更多的病例,积累更多的经验才是学好中医的首要条件。许临福在求师的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次闭门羹。“别人当学徒可以帮助师傅干活,而我当学徒还得拖累师傅。”许大夫无奈地说道。起初,许临福假扮病人前往各大中医诊室听大夫如何为患者看病。时间久了,诊室的大夫知道了他的来意,却把他一次又一次地拒之门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亲戚朋友都知道许临福求学的不易,帮他找到了一位当时有名的中医大夫为师。自此,许临福才开始了自己的中医实践生涯。
1981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有所成的许临福在洪家楼卫生所开始为病人治病。他将每天接诊的经验进行总结,病看好了,自己比患者还高兴;病看不好,自己甚至比患者更加着急,想尽办法要为病患减轻痛苦。
感悟生活 只为“活”得更精彩
家人、朋友、陌生人对许临福的帮助,使他感悟许许多多人生的道理,更加坚实了他一直从事中医的决心。记者在许临福的诊室中看到一面面的锦旗,锦旗上的时间跨度有30多年。当提到锦旗上的荣誉时,许临福并没有过多地说什么,一句“那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医生应该做的。”
热忱为民 只为对得起病人
随后,孙安花又开始吃许临福为她配制的中药。经过10天的一个疗程,她的面部终于有了知觉,压在许临福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经过三副药的疗程,孙安花的面瘫终于痊愈了。泪水模糊了孙安花的双眼,感激的心情无以言表。而相对于病患送来的锦旗,病人痊愈的笑容更能让许临福产生由衷的自豪感。
如今,巷子里的老中医”已经成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街知巷闻的一块招牌,许多人慕名而来,许临福依然秉持“平等看待每一个病人”的信念,从不为名利而淡化自己“医者仁心”的初衷。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