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工作8小时,在这8小时中要完成12部车124趟运输任务的调度工作;她被大家称之为“唠叨姐”,不是因为她爱说闲话、废话,而是为了工作喜欢千叮咛万嘱咐;她又被大家称为“香姐”,平凡的工作中尽职尽责、热心助人——她的名字叫李秋香,是东王公交站的一名普通站务员。
采访当天,李秋香负责的是下午班。下午班的要求是11时30分到岗一直工作到19时30分。但李秋香的习惯是提前半小时到岗,直到帮司机打扫完车厢后再回家。
为进一步了解李秋香,记者来到了她的工作地点——市公交公司东王公交车站。通过和上午班的同事交流,她了解了上午公交车的运营基本情况,并认真做好了交接班记录。到了吃午饭时间,李秋香将自己带来的大米饭在门房的炉子上热了热,便吃了起来。她说:不管好赖这是一顿‘囫囵’饭,上早班的时候就只能吃饼子就咸菜了……”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李秋香的工作时间是倒班制,早上6时30分是头班车,因此,她常常是5时就得起床,早饭将就一下是常有的事儿。
李秋香今年49岁,投身公交事业至今已有20个年头。1992年,她来到市公交公司做了一名乘务员;6年前,公司将她调到现在的岗位上。由于没有节假日,即便过年也得上班,逢年过节,能和家人吃上顿团圆饭是她心中最大的心愿。
“记得去年除夕,我是和公交司机们在发车站一起度过的。当时,我们都从家里带来饺子,也是在门房的炉子上热一热,吃着还挺香的……”说起当时的情景,李秋香似乎仍有些意犹未尽。就在这时,一辆7路公交车进站了,她立刻放下手中的碗筷,很利索地在值班表上做着相关登记。记者注意到,除了发车时间以外,行车路单上还需填写车辆中途时间、到达时间,以及每个时间与计划时间的出入情况。填好行车路单后,李秋香又把发车时间一一记在了日志本和行车动态表上。“这些信息都很重要,记载着公交司机每天的行车、出勤等情况,是和工资有着直接关系的。”李秋香说。每每这时,她总是不忘提醒司机一下:记住,在车上不要与乘客发生冲突,一定要注意安全……”而这样话语几乎每隔5分钟左右,她就会重复一次。李秋香总是不厌其烦地“唠叨”,“有时候,公交司机们总会打趣地说‘你真唠叨啊’……”一番忙碌下来,她手中的饭菜早已凉透了。
随便吃了一些,李秋香不时地向窗外张望,嘴里不停地念叨:怎么还不回来?路上出啥情况了?”看着到点该回来的公交车迟迟不见动静,她又有些坐不住了。“是道路交通堵塞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今天不是礼拜天啊……应该不会堵车的。”她小声嘀咕着,并一边联系着备用车辆。就在这时,一辆公交车驶进站里,李秋香焦灼的情绪也缓和了许多,我看看,这是谁回来了?”说着箭步走了出去,关切地询问公交司机在路上发生了什么情况,然后仔细填写行车记录。
李秋香说,为了保障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司机提前或晚点回来的。正因如此,司机和站务员之间有时也会因“是否正点到站”而产生过矛盾。尤其是年轻的司机,情绪波动比较大,遇到这种情况,她也有自己的处理方法:那就是不能和司机“硬碰硬”,要以理服人,以免影响司机情绪波动从而在出车过程中带来安全隐患。而在受到别人的误解时,她总会宽慰自己:每个人都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一下,心里就会平衡很多。
时间久了,由于李秋香的宽容、细心,很多公交车司机在受了委屈之后,都喜欢找到她来倾诉。而有一些乘客在遇到问题时,李秋香也会很耐心地向乘客逐一解释、用心协调,为此,她还经常收到乘客的表扬信。
无论工作是否在公交车发车站内,李秋香同样需要到外面的停车场做场外调度。尤其是在客流量高峰期的时候,她基本上是全程场外调度。
17时40分,客流高峰来了,李秋香直接走到第一线进行站外指挥。由于是客流高峰,她主动协助司机们监督乘客投币、检查证件。“这个时间段,也正是吃晚饭的时候,司机们往往来不及热饭,我就只好提前帮他们打饭、加热好。”李秋香说,她很理解公交司机的辛苦,希望可以帮他们多做点事,所以给车水箱加水的事儿也都通通包揽了下来。
随着夕阳渐渐西沉,客流量也在逐渐下降。18时48分,最后一班公交车准备出发。李秋香依旧不厌其烦地叮嘱着司机:记住,在车上不要与乘客发生冲突,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按规定,只要做完办公室的扫尾工作就可以下班了,每到这时,她总会细心地核对明日发车的相关信息,认真统计当天每一辆公交车运营的相关数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香姐”——李秋香就像同事们亲切称呼的那样,寒来暑往始终围绕着公交车发车站开展工作,精心呵护和守望着这条忙碌的城市公交线路……(文/图 记者 郝海军 亢亚莉 )
【责任编辑: 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