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琴,女,现年32岁,1999年毕业于临汾师范学院,现在浮山县东张小学任教。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刻起,她就立志要为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贡献自己的一切。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她与学生亦师亦友。当孩子们在生活中碰到烦心的事,第一个倾听者是她;当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开心的事,第一个分享者还是她。在孩子们眼中,她是老师、妈妈,更是与病魔不懈抗争、情洒教坛的“天使”。
坚持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张亚琴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2002年开始,她就经常性发烧、咳嗽,输液、喝中药,身体的不适与难受刻刻折磨着她,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耽误学生的一节课,而是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
2004年3月份的一天,她晕倒在学校里,经检查,才发现自己已经长了脑瘤。4月份,她在省人民医院进行了开颅手术。9月份,在身体稍稍恢复之后,她便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再次回到了心爱的校园,走上了熟悉的讲台。同事们对她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有的说,开颅手术是大手术,你应该在家多休息一段时间。有的说,你真傻,生病了,不在家好好的呆着,干嘛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呀!……她听了,心里酸酸的,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她离不开她的孩子们哟。
当学生们知道她生病需要动手术时,他们都伤心地哭了,有的从家里拿来鸡蛋,有的用零花钱为她买来小礼品,大家商量着要去看她。为了安全起见,校长及时地阻止了他们,并和其他任课老师一再安慰大家,等老师出院后一定让她来学校看大家。当她戴着厚厚的帽子、脸色苍白地站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激动地站起来,呼啦一下子,把她围在了中间,有些孩子忍不住哭了。她给孩子们上了一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每一个孩子都听得格外认真,回答问题更是积极。虽然他们的声音都有点微弱、有点哽咽,可是在张亚琴看来这是孩子们学的最好的一课,也是她最难忘的一课。
张亚琴家住在一个小小的山村里,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去那里的路特别难走,别说平日被父母们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了,就算是年轻人徒步走下一条长长的坡,再爬上同样陡峭的另一条坡,也非易事。而她的13个学生却做到了,他们只为了探望一个仅仅教过他们一年的老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孩子们小脸通红、满头大汗地出现在她面前,眼含热泪深情地注视着她,关心地问东问西时……张亚琴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超越
张亚琴认为,生病是人生的不幸,无法选择;可是如果把生病作为放弃工作的特殊理由,那便是生活中的懦夫、人生中的悲哀。在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后,她对生命更加珍惜了、对工作更加热爱了。匆匆忙忙中,她又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和孩子们度过了两年。但是,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5月,她又晕倒了。经诊断是术后复发,这样的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她根本无法接受。一向开朗、自信的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第一次选择了逃避。万般无奈之下,家人想,或许工作可以改变她,便同意让她接着上班。再一次回到学校,看到一张张稚气的笑脸、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好多事没做,产生了必须坚强活下去的信念。
为了有更好的身体和精神面对学生,她重新尝试着接受治疗,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之路。本来身体就虚弱的她,后来又出现了过敏现象,就连常用的消炎抗菌药都无法使用,甚至有许多食物都不能吃了,这样一来,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多方打听,她找到临汾一位老中医,借着中药控制肿瘤的生长。为了不耽误学生,她只能在周六、周日下临汾。记得有一次她感冒了,连续治疗了半个月都不见好转,自己也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如果说是那位老中医控制住了她的病,那么驱赶她“心理病魔”的医生则是学生。每一天,她都对自己的学生说着感谢,是他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直到现在,她依然靠药物控制病情,从没放弃自己的工作。每当天气变化,那是她最难熬的时候:头疼得要命,涨得似乎要破裂,严重时脸会肿起来,眼睛肿得会剩下一道小缝,可是她没有任何唠叨和抱怨,只是默默地承受那份痛,并干着自己该做的一切。
无悔
2010年的教师节对她来说是神圣的日子,她获得了“浮山县教育战线标兵”的荣誉称号。在这一天党和人民赠给了她鲜花和掌声,领导给予了她支持和肯定。
十几年来,她从不会因为有病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要求自己要做到更好!在新课标的学习浪潮中,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浪潮中,有她摸索前行的身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使她受益匪浅,这学期她按学校的“三单”模式所上的公开课更是深受上级领导好评。
十几年来,她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市级师德标兵,但是没有任何的骄傲和懈怠。她说,为了她的学生,她会继续与病魔抗争,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地书写教育人生!(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