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鞋垫王”

2012-11-12 08: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初次纳鞋垫 坚定学习心

有一天,梁勤看见村里的几位老人聚在一起纳鞋垫。从那时起,她就动心了,每天忙完家务,就会偷偷跑去看她们纳鞋垫。有一次,梁勤把妈妈藏在家里很久却没有动过的一双鞋垫翻出来,自己穿好针线,有模有样地纳起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垫。梁勤回忆说,那次,食指与中指上扎满了大大小小的针眼。为了止疼,她用家里的剩布条把受伤的指头缠住又继续纳。“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弯弯扭扭的鞋垫拿出来时,妈妈笑了,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自己摸索着纳出来的。”

学成此手艺 喜得爱人心

“当时拗不过她,就做了几个样子给她。没想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全部纳完了,而且做得还不错。”梁勤的母亲说,农村女子到了18岁还不会干家务,人们都会不喜欢,觉得不贤惠。如果已经会做家务,而且又会针线活的话,会很受人喜欢。
二十岁出头,梁勤就学会了这门手艺,这不仅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称赞,还帮她找到了另一半。有一天,梁勤在纳鞋垫时,被邻村的一个男孩看见,男孩看到鞋垫上活灵活现的图案,对她顿生好感。“那次我经过她家门口时,看她纳鞋垫非常认真,以至于我在她身后站了好长时间她都没有发现。之后一有时间就过来看她纳鞋垫。”梁勤的丈夫宋如心说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泛起了红。

耐心教众人 成了“鞋垫王”

现在村民们给梁勤起了个外号——“鞋垫王”,村里的妇女们每天都会到她家讨教,她总是耐心地教。“我很早就会纳鞋垫了,可是没有梁勤那么精通,纳出来的总感觉不好。于是我每天找她学习,她总是手把手地教。”村民苏亚平热情地对记者说。
纳鞋垫可以说是一门女红,不仅有其独特的工艺程序,更需要做工者心灵手巧,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梁勤告诉记者,她一年半的时间纳了100多双鞋垫、60多种图案,这些鞋垫基本上都送给亲朋好友了。
为了学习更多的纳鞋垫技巧,梁勤平时除了自己摸索外,还不断地向前辈们请教,同时还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现在,她纳的鞋垫在十里八乡已经很有名气。
当记者问她累不累时,梁勤拿起即将完成的鞋垫满脸笑容地说:我不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手工纳鞋垫这门手工艺术,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学成这门手艺,让它流传下去。”

■采访手记: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手工纳出的鞋垫不仅设计精致、特色鲜明,而且排除脚汗、穿着舒适、经久耐用,为世人所喜欢。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休闲鞋、时尚鞋因为自带各种功能的鞋垫,而让我们逐渐忘记了古老的手纳鞋垫,那精美的图饰、舒适的布料、美好的寓意都让我们逐渐淡忘。正是有了像梁勤这样的一群传承人,才让人们知道我们还有值得炫耀的手工艺品。当看到梁勤那一整箱“可人”的鞋垫,当看到梁勤戴着眼镜纳鞋垫的情景,当听到她最后那段感人的话语时,记者顿觉得她是那么的伟大,令人起敬。
记者 梁娟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