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阳军是一名党员,从山东财政学院毕业后,于2009年8月经过层层考核被聘为了大宁县三多乡马家窑村村干部。从走进马家窑村的第一天,史阳军就把自己梦想的种子播洒在了这块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脚下这块热土。
马家窑村位于大宁、蒲县、吉县三县交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没有学校,没有商店,离最近的乡镇也要22公里,村民生活必需品全靠在15公里外的吉县屯里镇赶集购买。村里大部分地方没有手机信号,群众与外界联系的卫星电话经常因天气或停电的原因无法使用,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村里的老人守着大山,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经济条件十分落后,贫困覆盖了这个村子。
刚毕业的史阳军不知道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里,能做什么。经调研发现:这里资源贫瘠,村民发展经济和创业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由于思想落后以及资金限制,要使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共同创业。
史阳军不辞艰辛,四处奔波,求经验、请专家、学技术、跑项目,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跑市里、上榆社、去河北,行程达到1000余公里。为了节省开支,每次出去他都随身带上饼子、咸菜和一壶水,常常是一天三顿饼子就咸菜,如果赶上火车晚点还要在候车室蹲上一宿。经多方考察了解后,史阳军终于在晋中榆社发现了榆社土鸡,该品种具有耐粗饲、鸡蛋营养高、好管理的特点,很多当地人靠养这种土鸡发家致富。史阳军倍感欣喜:马家窑农民致富的希望就在其貌不扬的土鸡身上。
从榆社回来后,史阳军顾不得旅途辛劳,抓紧一切时间分析研究从晋中榆社带回来的土鸡养殖材料,并尽量用朴实易懂的话把养殖技术整理出来。后在村“两委”班子大会上,将自己的想法给村“两委”班子成员作了介绍,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然而,会议结束一周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交购买鸡苗的钱。史阳军决定下去了解一下情况,结果一位村民对他说:“你是大学生,又这么年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拍屁股走人了。万一养鸡失败了,让我们咋办?”几户农民跑下来,基本上大家都是有顾虑的。
一位领导告诉他:“农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说的再好,他们没有亲眼看见谁挣钱,是不会跟着你干的。”这一句话点醒了史阳军,思虑再三,他决定自己投资,干给农民看。
史阳军从父母、亲戚、朋友那里凑来了两万元启动资金,购买了300只鸡苗开始了土鸡养殖。从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史阳军为了把鸡苗养好,每天吃住在村里,不会做饭,又不愿给村民添麻烦,他就每天三顿饭馒头就咸菜;由于卫生条件差,跳蚤常常咬得他晚上睡不着觉,水土不服,他曾发烧到39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摸索着养殖技术,认真记录每个细节。通过看书籍、上网络,使养殖场管理日趋科学,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中秋节前后,土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市场供不应求,收入了2000元。
看到效益后,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土鸡养殖的行列。史阳军决定组建一个土鸡养殖合作社,引导群众致富,通过合作社辐射带动周围村组群众,增强养鸡户的力量,建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史阳军开始免费为村民提供蛋鸡养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与养鸡户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市场共享,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使村民摆脱市场价格波动,让土鸡蛋卖个好价钱,进入高端市场,史阳军为他们的产品注册了“喜孩儿”商标。有了商标以后,他先是和师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临汾安宇花园、市委家属院等小区门口摆摊,然后与各大土特产超市合作,代售土鸡蛋。“喜孩儿”土鸡蛋一上市就收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一颗鸡蛋正常价格1.5元,节假日甚至卖到2.2元一颗,村民高兴地称鸡蛋为“金蛋”。
受土鸡蛋价格的一路走高,村民的养殖积极性不断高涨。不到两年功夫,大宁富民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有3个养殖基地,一个孵化基地。土鸡养殖规模近万只,全村所有常住人口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基本实现了统一孵化、统一育苗、统一养殖,统一销售。土鸡养殖户人均年收入提高500元,养鸡规模达到100只的农户,人均收入实现翻番。马家窑土鸡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
2011年,在马家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史阳军一次性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成为了全县首个大学生“村官”村委会主任。正如他就职当天在村民大会上所承诺的那样,在任期内不领村集体的一分钱工资,而将所得的报酬全部留给村里。史阳军将收入可观的鸡场无偿送给了村民。
两年的工作生活,史阳军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干部的转变。马家窑村的山水人文时时刻刻感动着他,他也用无限的真诚和满腔的热情来回报这片土地。风好正是扬帆时,他把成绩作为人生的新起点,把为民服务放在心上,矢志不渝,默默前行,朝着希望,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发进取。
记者 张康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