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从山村起航

2012-11-28 09:51: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杨萍 鲁剑 实习生 李卫红)“在农村最能磨练意志、增长本事,尤其是在柏东村这个相对落后的山村里。‘村官’虽小,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我相信,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把这些事情干好了,就是不简单,就是不平凡。”这是吉县东城乡柏东村村委副主任杜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初见,是在柏东村的一个果园,当时,他正在指导果农如何进行果园行道草花种植。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成熟老练、稳重踏实,让人值得信赖。2011年9月,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毕业后,杜昶经过多轮竞争,如愿担任了吉县东城乡柏东村的一名“村官”。
    第一次到柏东村时,杜昶内心既期盼又忐忑,在村民会议上做自我介绍时,不少村民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这个小娃娃到我们村来干什么?怕是来耍的吧。”面对村民的怀疑和不信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大家对自己的看法,干出点儿成绩来。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意,他每天步行五六公里,翻山越岭,对柏东村所辖村庄的206余户村民进行走访,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这次走访让杜昶收获颇大,第一次真正懂得了深入农村和基层的意义,这更坚定了他扎根基层、服务村民的信念。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柏东村的沟沟巷巷,与村民们心贴心交朋友,渐渐地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他们的眼中少了些许怀疑、多了一份热情。
    吉县东城乡素有“苹果之乡”的美称,在这里90%的土地都种植了苹果树。一直以来,农民靠卖苹果增收,效益并不大。于是,出身农林专业的杜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当地优势提高果园的附加经济值,让村民们更加富裕起来?为此,他自掏腰包请大学的几位导师一起到河北、山东、江苏等苹果产地实地考察,大家最终研究认为开发果树盆景与果园行道草花种植大有可为。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杜昶把开发果树盆景与果园行道草花种植的想法在村委会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后,村干部都很赞成,他的想法还得到了县委组织部和乡党委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2012年3月份,他申请到了1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并在乡党委的协调下承包了6亩地。万事俱备时,许多村民却打起了退堂鼓。由于思想的束缚和曾经的失败,村民们对创业普遍存在着畏惧的心理。于是杜昶挨家挨户走近农户的家里,向他们宣讲项目的好处和优势,终于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个月,花卉大棚终于建好了。
    创业之路不平坦。4月的一场暴风使他新建的大棚损伤惨重,经济损失达2万余元。伤心的杜昶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带领村民积极修复大棚,终于在6月投产,培植花卉4种,4万余盆,并于8月份承担了山西壶口文化旅游节的花卉摆放任务,项目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接着他紧紧围绕“创业富民”这一主线,多次带领村民在花卉大棚学习利用沼液沼渣种植花卉的技术,提高了村民对果业附加经济发展和“畜、沼、果”技术的认知;带动柏东村17户果农与基地一起进行捆绑式果树盆景种植,并成立果树盆景示范基地,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优质的嫁接苗木,为17户果农增加2万元-4万元收入。同时与10户果农签订合同,在果园行道进行草花种植,为他们增加了1.5万元-3万元收益。草花种植与果树盆景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从筹建至今,累计为柏东村村民提供了1030个用工日,每人每天60元,共计61800元。2013年基地要逐步由示范带头转变为公司+农户的模式,真正做到创业为富民。
    一年多来,杜昶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项工作,还主动要求帮扶空巢老人陈兵森和失学女孩刘晓红。他长期雇用陈兵森老人进行花卉生产,每月发给老人1200元工资,还定期给老人送面送油。柏东村13岁的女孩刘晓红的父亲早逝,母亲离家出走,她和年近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拮据,不得不辍学在家。知道晓红的状况后,杜昶拿出1000元让她回到学校完成学业,不间断地对她进行资助,树立了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
    现在一提到杜昶,柏东村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村官”的责任和对农村工作的执著和热爱,为农民朋友们默默地工作着。杜昶说,他的梦想,就是尽自己所能,带领农民走向富裕的幸福大道。

     

责任编辑:高卓然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