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王”李北北

2012-11-28 12:17: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图为李北北向记者展示他的收藏品。记者 李自强 摄

    早听说临汾城里有个远近闻名的枕王,我却全然不信。大家听说过有棋王、拳王、赌王……动植物界也有狮王、虎王、猴王、猫王、瓜王、花王等,但谁曾听说过有什么枕王?凭什么当枕王?近日,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专程去临汾尧都区拜会了这位枕王。我很快联系到了他,在约定的地点,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很快将我引进他的“枕韵斋”。在踏进门的一瞬间,眼前的情景竟把我震惊了:两间不大的房间墙壁的三面都是书架,书架上塞满了书。他介绍说:“这里大部分是我近十年购买的与枕有关的书。”中间的客厅里到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枕头:有布枕、瓷枕、铜枕、竹枕、绣花枕、药枕以及笔枕、腕枕、筷枕,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几张桌子上整齐地堆放着一撂撂“中国枕文化书稿”,堆起来足足有三尺高,仅已定稿的就有10卷,约800万字。我情不自禁地大呼:“枕王,无愧枕王!”枕王名叫李北北,1954年5月出生于洪洞县赵城镇杨堡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兄妹3人,他是老大。就在他10岁时,母亲不幸病故,家里只留下爷爷、痴呆的叔伯爷爷、父亲、8岁的弟弟和年仅1岁的妹妹。全家六口人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童年的小北北很懂事,爷爷和父亲上工了,他就在家里照顾弟妹,并学会做饭干家务。他13岁就参加集体劳动。他不怕脏,不怕累,什么农活都抢着干。他从小就对英雄特别景仰,尤其是对狼牙山五壮士、王小二、刘文学、董存瑞、黄继光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英雄人物时时激励着小北北,影响着小北北。他决心以这些英雄为榜样,长大后一定要成为英雄。
    1969年12月,征兵工作开始,那时他只有15岁,为了当兵,他虚报了年龄。经过体检、政审,他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解放军这座大学校里,他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各项工作都干得十分出色。18岁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岁提干,在部队先后任排、连、营职干部,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1986年底转业到山西临汾市餐饮服务管理中心。
    常言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转业后的李北北,自知文化底子薄,在工作之余,经常挤出时间读书看报,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他还对民俗、保健、民间工艺、文物收藏、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0年9月2日,他在《山西晚报》上看了一篇《营造健康睡眠空间》的文章,这对他启发很大,他联想到人这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与枕头密切接触,息息相关,由此产生了对其深入了解探索的兴趣和决心。这一夜,他竟苦思冥想,彻夜未眠。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急匆匆跑到新华书店仔细翻阅了大量书籍,找来找去,这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他的希望落了空。
    李北北性格豪爽,意志坚定,办事执着,一诺千金。他认准了的目标和方向,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不相信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堂堂中国就没有一部关于枕文化的专著。他的倔劲上来了,他下定决心,从此走上了一条挖掘、抢救、梳理、编撰中国枕文化的艰辛之路,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整整十二年。
    这12年,他耗资50余万元,行程约3万公里,走访了25个省、市、自治区及200多个城镇乡村,采访了民间艺人、专家学者100多人,还观摩了18届图书博览会。
    这12年,他购买有关著作1332套,总册数2300余本(有关杂志不在其内)。
    这12年,他高价收藏各种质地睡枕、笔枕、腕枕、筷枕800余件。
    这12年,他呕心沥血,广泛收集、抢救挖掘、阅读资料、网络查询、钩沉筛选、着力编撰,终于完成了《中国枕文化》系统丛书十卷,共800余万字,6万余幅图片。它容知识、鉴赏、收藏、保健、研究和实用于一炉。这十卷分别是:
    一、《中国枕文化》
    二、《中国睡仙——陈抟》
    三、《中国陶瓷枕图谱》
    四、《中国木竹枕具探源及工艺考量》
    五、《中国中医药枕疗法》
    六、《中国民间枕具花卉图集》(上、中、下)
    七、《中国民间枕花刺绣图集》
    八、《门枕石、笔枕、腕枕、筷枕鉴赏》
    九、《中国古诗枕句诗集》(上、中、下)
    十、《中国民间枕具图集》
    十二年来,他从一只普通枕头入手,沿着历史的足迹,追根溯源,上下求索,历经艰辛,坚持不懈,终于将中国枕文化的大致面目描摹出来,填补了中国枕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使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消息传出,有关新闻媒体接踵而至,对他的事迹多次进行采访报道,地方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三期及报道文章四篇,山西卫视、黄河电视台要做专题报道。中国《收藏》杂志社主编安共乐与他打电话联系,要在《收藏》刊物上连载。一位大亨要出45万元的高价买他的出版权,一位出版商要与他合作……都被他婉言谢绝。
    李北北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艰辛可言呢?但提及这一话题时,李北北只是坦然一笑:“这些都成为过去。”在我再三恳求下,他举了三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2001年8月,他一个人带着照相机出发到拉萨,去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及枕文化。他乘大巴车三日两夜,行程1255公里。在返回青藏公路格尔木地段时,突发泥石流,车被堵了一天一夜。他乘坐的大巴车陷入泥潭,险些葬身雅鲁藏布江……
    2006年冬,他听说长治市有一位百岁寿星是刺绣高手,他立即动身前往那里采访。经多方打听,才找到那位老人的住址,但遗憾的是那位老人已经去世,他只得怏怏而归。但此时天色已晚,本地偏僻,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又无车可乘,他又饥又渴,只得步行30华里,才找到一家小旅店,暂且安身……
    2011年腊月,已临近年关,李北北从外地奔波多日,刚进家门,妻子段建华就问他:“身上还剩多少钱?让我备办点年货吧。”李北北苦笑了笑,搜遍了全身只剩下十多元钱,加上妻子身上仅有的凑合了20元钱,连买二斤肉的钱也不够。好在妻子一贯理解他、支持他,对此毫无怨言,她只是淡淡地说:“好吧,那就等工资发下来再说吧。”幸好腊月廿八,单位发了工资,夫妻二人匆匆忙忙地办了些年货,简简单单地过了个年。李北北还逗着妻子说:“又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这样催人泪下、促人奋进的故事还很多。
    这次采访一直持续到深夜,当晚便留宿“枕韵斋”。面对这位年近花甲的北方汉子——中国枕文化的探索者,我感慨良多,久久不能入睡。他的这种乐于奉献、顽强拼搏、追求探索、一往无前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才使他在遨游知识的海洋里获得丰硕成果。
    我坚信,在十八大强劲东风的鼓励下,在党中央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同时,他,枕王——李北北,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通讯员 李长青)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