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一个垫板,一张纸,这是他全部的生活。他曾为了剪纸不眠不休,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他曾凭一幅剪纸《苏州拙政园》获得中国书画研究会副院长温炫光亲赠墨宝;他曾经历五年戎马,却不忘用艺术充实部队生活。如今,32岁的任朝辉已经是临汾市剪纸协会副秘书长,他对剪纸艺术的追求,在如今传统文化青黄不接的尴尬时代里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天赋异禀 独爱创作
任朝辉高超的剪纸艺术离不开他深厚的绘画功底。6岁时,任朝辉的绘画天赋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可以仅凭记忆就临摹出只看过一次的画作。“那时候也没觉得费劲,在外边看到喜欢的画,回到家就会画出来。”谈起自己的天赋,任朝辉的笑容中带着自信,他说:我只是记忆力好一些,所以学得就很快。但我知道再好的天赋也还是需要付出努力才会取得成功。为了创作,我可以付出全部的时间也不觉得累。”1998年,任朝辉在临汾艺校学习了一年的绘画,凭借过人的悟性和刻苦的努力,任朝辉的书法和绘画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为他以后的剪纸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部队磨炼 坚强意志
1999年,19岁的任朝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63集团军某旅,成为一名军人,高强度忙碌的训练生活磨炼了他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从军5年,除了优秀的训练成绩,任朝辉的艺术创作更是无处不在。花园里,用贝壳铺就的十字路、板报栏里各式各样的版式设计等。
2005年7月,任朝辉所在的连队在河北省射县的山上看管油库,为了控制火情,任朝辉和战友们战斗了一天一夜。任务结束,任朝辉在战友的提醒下才发现自己左手食指不知何时早已断裂,虽然最后寻回了丢失的手指,可是3个小时的手术仍然没有恢复任朝辉左手食指的知觉。同年12月任朝辉复原回家。
剪纸艺术 点亮人生
复原在家的任朝辉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白天他在玻雕厂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练习书法和绘画。2009年开始,他迷上了剪纸,从此,将栩栩如生的人物从纸上创作出来的过程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先将图案画在纸上,然后用刻刀试着雕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他都和刻刀相伴。
在剪纸技艺初有所成时,他来到百汇文化市场寻求剪纸的兼职。但第一份成品完成时,老板却以他的作品不合格为由扣掉他先前缴纳的300元押金。
“我当时很生气,我想,既然他们可以做出那样的剪纸,我也一定可以做成。我记下了他们那儿最好的成品模样,回到家认真雕刻,那段时间,剪纸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有时候刻刀将手划破了都不知道,最厉害的一次手上缝了十来针。”两个月后,他刻出了15米长的水浒108将,不服输的任朝辉用出色的作品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我从没有想过放弃,这都源于部队锻炼的意志,不轻言放弃,不放弃努力。”
卓然追求 精益求精
随着技术的成熟,任朝辉开始自己创作,他的作品图案新颖、工序复杂,最细的线条甚至不到半毫米,他还走创新路线,将剪纸的用途多样化,挂历、屏风、版画、插画等等。他对作品精益求精、重质不重量。曾经在创作《贵妃醉酒》时,由于对杨贵妃眼皮上细线条的处理不满意,他毁掉了整幅作品,一周的辛苦努力都化为乌有,他说:我的作品是给有缘人准备的,我一定要将最好的作品呈现出来,不然我连自己这关都过不了。”
2011年10月份,任朝辉开始创作《平阳风情》系列剪纸,预计有80多幅作品,将全面展现平阳古都的风土人情。谈起创作的初衷,他说: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都快忘了传统文化,我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
如今,任朝辉的店面已经有3年之久,他从起初6平米的小店发展到现在的14平米,环境的变迁只会让他对剪纸的热情有增无减,他希望以后可以开更大的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剪纸艺术。记者 曹晓红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