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大地,山水如画,汾水长流,登高展望,引入眼帘的是纵横交错的通天大道和风驰电掣的车流不息……
“30年间,咱们临汾的交通一步步获得发展,一步步取得成就,我亲眼目睹着这份变化,亲自体会着这份变迁,感叹自己有幸参加了临汾交通这30年的奋斗历程。在我退休之后,将这30年的发展整理成集,刊印成书,书名就叫《历程》。”12月3日上午,在临汾交通协会办公室内,该协会会长苏胜勇如是说。
今年61岁的苏胜勇,退休前曾是临汾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在我市从事交通工作长达30年。“我和交通特别有缘分,当兵的时候就是汽车兵,然后又当了舟车连的连长。上世纪八十年代转业回临汾,被安排到了交通部门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说起自己的经历,苏胜勇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刚回到家乡的交通部门工作时,看到的临汾交通的情况。
数字指引 对比三十年的交通发展
翻开苏胜勇整理的《历程》一书,可以看到,上面清楚地记录着1978年以前临汾交通的情况:临汾地区(现临汾市全境)公路通车里程328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115公里,县公路1619公里,乡公路543公里,专用公路4公里;从技术等级划分,三级公路335公里,四级公路1567公里,等外路(不在等级以内的公路)1379公里,砂石路394公里,土路280公里,有路面里程仅占总里程的47.4%……”
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苏胜勇笑了笑,说:像你这么大年龄的年轻人估计不知道什么是‘等外路’吧?这样给你解释,公路分为四个级别,等外路’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等级的公路,说白了,就只是一条能走的道。这种路晴通雨阻,通行能力很低,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从那时候的情况来看,这种‘等外路’还是当时临汾交通的‘主干道’。由此可想,当时的交通情况和现在相比有多差。”
在采访过程中,苏胜勇说的最多是自己有幸经历了临汾交通腾飞拼搏的那个年代。
“我参加工作之后,就遇上了临汾交通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当时提的口号是‘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说的是要把全市各县(市、区)之间全部用油路连通,各乡镇之间要通最起码可以走车的公路。”苏胜勇说,自此开始,三五年一个口号,五六年一个变化,临汾交通先后打响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千里油路大会战”乡乡通等级油路,村村通油路”等几场战役。之后,又经过三四年的公路整修,到了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4379.023公里,其中,国道705.649公里,省道997.525公里,县道2309.625公里,乡道5049.002公里,专用公路77.926公里,村道5239.296公里,全市2958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通达率达到了100%。
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解决了出门难、行路难、运输难的困难,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在日渐完善的交通环境下拔地而起。
人物记录 感动一代人的交通英雄
“在我的《历程》文集当中,除了真实记录临汾交通的变化外,也没有忘记那些默默无闻为临汾交通发展贡献出自己力量的人和事。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也决不能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是值得歌颂的人。”苏胜勇说,在1987年11月25日的《中国交通报》交通魂”专刊上,曾有一篇新闻专门报道了当时浮山公路养护段西佐道班的班长燕步文。
1987年前,燕步文在道班岗位上工作了17年,被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称之为“吃苦班长”,他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17个春节,每逢过年,他总会把工人们“赶”回家,自己留下来值班,也是因为他的一句“我丢不下我的公路”,感动了整整一代交通人。
时光如梭,现如今的临汾交通和2007年时又有了不一样的改变。“十一五”规划成为了临汾公路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里程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突出的历史时期。在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后,临汾交通将乘势而上,努力打造“公、铁、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为临汾的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想想就激动,我虽然退休了,但我的心还在交通上,我对临汾交通变化的记载也依然在继续,我会不断记录下去,让我们的后来人知道临汾交通曾有过怎样的发展,知道临汾交通曾涌现过怎样的英雄!”苏胜勇说。(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