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心中始终有一根线牵着,线的那头就是家乡。
郝永贵离开家乡临汾后,定居北京五年间,竭力向外推荐临汾特色文化。他多次牵线两岸书画文化交流,让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领略到文明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临汾博物馆近期开幕的“黄河情”两岸四地书画联展中,郝永贵穿着红色冲锋衣,忙碌于人群中。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他笑言“返老还童“的秘诀:人生很短暂,要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曾为临汾科研做贡献
郝永贵退休前就职于我市文化局科研室,负责文化科研。1982年,他被评为临汾第一批工程师;时隔5年,又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
凭借出色的专业知识,郝永贵和他的同事共同研发了灯光调控器和遥控换色器,先后在省里收获荣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临汾地区行署着力推动本地科技工作,郝永贵身为科研人员,也在摸索着临汾科技的未来发展。那时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九三学社临汾市委主任委员,于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大胆提出了九三学社与临汾地区科技教育合作,共同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当时很多专家、学者为临汾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科技项目,提高了临汾的科技意识,推动了经济发展。九临合作的成功,在全国都引起了关注。”郝永贵说。
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郝永贵是个闲不住的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和深爱的家乡,他在北京感受到了寂寞与乏味。此时,广场上迎风飞舞的各式风筝吸引了他的目光。就算放风筝,也要放出个名堂。”凭着这股韧劲,郝永贵被授予“国家风筝比赛一级裁判员”称号,还受邀前往尼日利亚全国运动会,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展示了他的风筝绝技。
“母亲在世时常教导我,名利是暂时的,金钱是后人的,朋友是永恒的,身体是自己的。”郝永贵铭记于心,在他北京的家里,文化、书画、体育方面的朋友络绎不绝。为了拓展自己的交友圈和丰富业余生活,郝永贵加入了北京退休老干部合唱队,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汇演。
牵线两岸文化交流
“以前下乡时,我留意到很多村庄里隐藏着一些人,他们知识渊博、能写会画、耕读传家。而剪纸、皮影、版画这样的传统技艺虽在别处少见,但在临汾得到了很好的传承。”郝永贵说,每逢从朋友处获悉哪里筹备文化交流盛会,他定会不遗余力地向主办方推荐家乡,得益于他平时积累的好人缘,促使本地一些民间艺术家得到展示和推广尧文化的平台。
“同是华夏民族,文化是相通的,理应两岸携手。”这是郝永贵一直在坚持的。
郝永贵与开办北京某文化传播公司的朋友多次沟通、商讨后,2010年12月底,两岸四地华人书画荟萃耀香江汇展在香港拉开序幕。代表临汾“出战”的4位书画艺术家在开幕式上,声情并茂地介绍了临汾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时隔两年,黄河情”两岸四地书画联展在平阳大地绽放光芒,来自香港、台湾的书画艺术家被尧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展览只是形式,意义更为深远,这样的活动还会延续。身为临汾人,理应将家乡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郝永贵意味深长地说,我在传统文化中长大,看到现在很多孩子热爱西洋舞蹈和乐器,我感到有种紧迫感,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被遗忘。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临汾尧文化能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