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导演”强惠菊的艺术人生

2014-07-28 09:29: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近日,一部由吉县人自导自演的真人真事《婆媳》的微电影在网络上疯传,淳朴的演技,发人深省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经多方打听,记者联系到了这部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强惠菊,由此,一段“导演”背后的故事也被揭秘。

倾情拍摄微电影

传播人间正能量

“今天跑东家,明天跑西家,到处打听哪家有孝顺儿媳,哪家遇红白事不操办,哪个做了好人好事,中央又有哪些好政策,记满了好几个本子。”近日,强惠菊向记者讲述寻找微电影题材时的那些事。

原来,去年7月,吉县县委宣传部启动“一村一故事”微电影拍摄。这是由县财政出资,委托当地文化公司牵头,以村里的好人好事、民俗民情等为创作原型,为全县79个行政村各拍摄一部微电影。

接到拍摄任务的强惠菊(吉县戏剧家协会、吉县音乐家协会顾问)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常常为寻找创作素材而走乡串户,也常被剧情里的主人公情节所感动,经过多方打听、走访,发现了吉县中垛乡一个婆婆公公照顾媳妇的感人素材时,强惠菊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通过跟拍主人公的起居生活、主人公每天重复,看似简单却透露坚持的动作,感动之情一次次震撼着强惠菊的内心。“我在现场几次都流泪了,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可是在这个家里,婆婆却能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媳,真是不容易……

为了能真实地反映主人公的那份情感,每天开拍前,收工后,强惠菊都会做大量的功课。对于花了大量精力拍摄的微电影素材,强惠菊都要精心剪辑,反复推敲解说词,请人配音,配以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一部微电影后期制作下来,她常常要花好几天工夫。那段时间里,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成了强惠菊的生活模式。最终,经过半个多月的拍摄,这部由村民自己演出15分钟的微电影《婆媳情》新鲜出炉了。

在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时,强惠菊和她的团队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积极寻找着更多宣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素材,启动至今,已经有近十部微电影在当地电视台及网络上播出。

舞台上“拼命”奉献

“风土人情”尽展现

而除了会拍电影,强惠菊还有更拿手的绝活——唱戏、表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63年出生于吉县中垛乡的强惠菊,从小在戏迷父亲的影响下,便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吉县艺校成立之初,13岁的她便积极报名成为其中一员,并在杨淑花等蒲剧名家的指引下,开始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艰苦的学戏历程。

为了练好蒲剧中的“唱念作打”,强惠菊坚持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为了保证不在练唱时打扰到别人,她通常都是一个人来到山坡上或是河沟里远离人家的地方调嗓子,念台词,一练就是几个钟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一股不嫌累的犟劲儿,强惠菊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积累了为艺术献身的丰富经验和才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凭借精湛的艺术才能,强惠菊被调到吉县文化馆工作,而这也打开了她从艺之路的又一扇窗。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当听到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就连台词也能随口而出时,强惠菊认为这一切付出是值得的。而因为时常这样忘我的工作精神,她也被圈里人冠以了“拼命三郎”的称号。

强惠菊的“拼命三郎”精神,不仅仅把快乐传递给了吉县群众,而且把吉县的乡土文化传播到了全省乃至全国。通过参加山西省电视台《五彩缤纷》栏目的演出,她将吉县的方言表演《臊子面》等节目呈现给了全省人民;她同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同台演出了《五一七天乐》,参与了中央电视台《黑土地》节目录制,也通过自己独有的特色将壶口风光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展现给全国观众。

退而不休当导演

倾囊相授传技艺

舞台上强惠菊高歌一曲,技惊四座;舞台下她排练歌舞、调试音响,策划统筹有条不紊。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正当家里人舒了一口气,觉得退休后的强惠菊应该可以待在家中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退休后的她似乎比之前更忙——请她排节目的单位更多了,请她去指导的演出也更多了。这不,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的吉县春晚策划中均出现了强惠菊的身影,并在一些节目中担任了主要演出,道具准备、音响调试、演员指导,点滴她都要亲自过问,确保了然于心。为了让“春晚”的节目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她精益求精,把剧本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有时候来了灵感,即使半夜三更也会爬起来修改,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人说忙腊月,闲正月。2012年,正值家家户户操办年货,准备过年之时,强惠菊却撇开家,忙着腰鼓队排练。孩子外地上学回来她顾不上关心,丈夫每天忙活家务她来不及插手,从腊月初忙到了正月十五,四十多天的时间里,她编排、指导了吉昌镇上东村和谢悉村委的两支百人腰鼓队,面对一帮常年和苹果、庄稼打交道的农村妇女,她不辞辛苦,冒严寒,顶风雪,奔波于两村之间,通过手把手教,一招一式指导,经过反复排练,硬是把一群庄稼汉调教成一支队形整齐、鼓点紧凑、变换有序、舞姿婀娜的表演队伍。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两支腰鼓队在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中都有上乘表现,吉昌镇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外,在去年的消夏晚会中,由强惠菊编排的文艺演出,在一个乡镇连续演出了四场,创造了吉县文化史上的记录。有观众看到强惠菊退休后依然忙个不停,和她打趣,拼命三郎,你到底哪天算真正退休呀?”哪能退呢?现在文化氛围越来越好,我越来越离不开这个舞台、离不开观众啦!”强惠菊笑着说。

记者 成华 亢亚莉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