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在“非遗”中灿烂

2013-01-10 09:00: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2012年9月3日,中国文化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雄狮登天塔,勃发志昂昂》的长篇特稿,该稿以凝练、简洁的文字,记叙了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的天塔狮舞由发掘整理、革故鼎新,直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不凡经历。稿子发表后,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影响。

令人惊奇的是,稿件作者董文达是一位年长67岁的山西省工商学校的退休教师,临汾市民盟盟员。退休五年来,董文达以宣传“非遗”为己业,老而述作为非遗,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鼓与呼,在各级报刊发表了30余篇文章。同时,作为民盟盟员,他不遗余力地议政建言,成为全市闻名的一位“非遗”老人。

非遗成为晚年的新选择

2007年,董文达从教师岗位退休,那年他61岁。一次,他去同学、临汾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军那里,王军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很多,但宣传非遗的人却不多。老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却像闪电一样照亮了董文达的心空,他的直觉告诉他,利用有生之年鼓呼“非遗”,就是自己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新岗位”。

襄汾县陶寺村的“天塔舞狮”由“狮子上板凳”而来,相传始于隋,盛于唐,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是当地农村庆丰收、贺佳节时世代相传的一种娱乐形式。现年70多岁的李登山,原是陶寺村党支部书记,小时即拜师而成舞狮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李登山与县文化馆的梁铁锁合作,使其成为既饱含传统文化艺术,又具现代艺术因素的形式,板凳层迭最高时达9米多,群狮在各层之间弄舞,最高处李登山头顶一米多长的板凳,双手悬空,倒转向下,挥笔从容书写对联。2006年,“天塔舞狮”申遗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国家级非遗,仅说明天塔舞狮这一民间形式的优质,但即成为遗产,就说明它已距传统的大众化、娱乐性渐行渐远,一旦离开群众的眼球,它的生命力也许很快凋零。董文达先从天塔狮舞写起,也许有人认为,对一个中专学校的马列主义教师来讲,能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备课时几万字的人,拿起笔写新闻还不是小菜一碟吗?其实不然,新闻和教书虽然都离不开写作,但完全是两个行当,从未受过新闻业务系统培训的老董,做起这件事来其实就是闯入了一片新鲜的天地,其中坎坷可想而知。他先从揣摸报纸开始,离他家数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阅览室有各种报纸杂志,每天下午,老董都要步行过去,对着报纸细细琢磨上几个小时,进行自身充电。新闻的特点是先采后写,如果没有第一手从被采访者那里得到的资料,作者根本无法下笔,就像俗话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专业记者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而对一位业余作者这一切都成为问题。几年来,董文达靠挤公共汽车、步行、借用拍照设备等办法,终于成就了一篇篇稿件。

在前往襄汾县陶寺村采写时,他先乘公共汽车30公里到达县城,而后又步行5公里到村,几次往返才掌握满意的素材。显然,对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仅采访一环就不是一个惬意而轻松的过程,所幸他先后撰写的有关天塔舞狮的稿件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临汾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刊登。

在民间挖掘素材

董文达的家乡翼城县,素以“唐尧故地”、“晋国之源”而著称于世,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十几种传统文化遗产,翼城花鼓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品种,相传兴于唐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早已闻名遐迩、多次见著报端的翼城花鼓,在宣传上如何出新,从新的角度进行挖掘?董文达多次利用春节回乡探亲等时间,拜访相关方面的人士,查阅县志资料,探索花鼓历史渊源,深入花鼓传统浓厚的村庄座谈,从中筛选新闻角度,渐渐,他的思想清晰,综观有关翼城花鼓的宣传,都集中在花鼓技巧、曲牌、历史沿革等方面,而对花鼓的具体传承人及其脉络略显粗糙,于是,他决定写一写翼城花鼓的传承人。那时,翼城花鼓的最后一位传承人是城关镇杨家庄的杨作梁,他生于1938年,少年时即拜本村花鼓30余代传人杨生汉为师,学得了其全部花鼓精华,并以独创《三鼓朝阳》鼓段闻名乡里。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文达找到杨作梁的亲属多次深谈,光采访就记下了1万余字,写作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一周时间中,他三次重写,终于成稿。

这篇题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稿件刊登在《翼城史志》上。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讲,这是全县唯一一篇有关翼城花鼓传承人的详细记载。2010年,杨作梁的去世,令董文达想到了许多,他意识到目前花鼓传承人多数年事已高,其掌握的花鼓传统技巧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现实,如何从老艺人那里挽救花鼓原始资料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为此,他又及时总结了翼城县委、县政府如何站在文化立县的高度,把花鼓保护列入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一系列有效做法,以《翼城花鼓走出了保护非遗的好路子》一稿,发表在当年7月7日的《临汾日报》上,在全市产生了一定影响,临汾市非遗中心的负责同志专门约见他交流看法。

呼吁社会关心“非遗”

斗转星移,董文达已在宣传“非遗”的路子上走了5年,伴随着清苦的写作生涯和寂寞的书斋,他的思路却越走越远。他看到,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把“非遗”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在采写过程中,也遇到了“‘非遗不是GDP,抓不抓都行’重申报、轻保护”等等不利于“非遗”事业的现象。他在撰写“非遗”有关报道的同时,也不断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呼吁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非遗”工作。

2010年,董文达通过调查研究,对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加强和保护的建议,建议提到,一些地方领导对“非遗”重视不足,认识不到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不少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对非遗的保护只停留在计划上,柜子里,挽救意识不强,“非遗”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非遗学术研究队伍薄弱,理论研究更尝未提上议事日程等等,对此,他提出了领导要从战略意义上高度重视非遗,加大对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建立“非遗”研究基地,加大保护力度等意见。

他在文中满怀激情地说,临汾市非遗项目有国家项目8项,省级项目54项,市级项目72项,县级项目134项,项目之多位列全省第一,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是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见证,我们身处此地,对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有什么理由让它流失?随后,董文达又来到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临汾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在全省位居前列,但也遇到了不少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像人员编制少、经费不够用、“非遗”保护基础设施落后,保护宣传滞后等,他知道这虽然是一项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尽管如此,他还是满腔热忱地揭示了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2012年8月31日的临汾市政协刊物《社情民意》刊登了他的建议文章。

董文达说,潜心“非遗”,只是自己晚年的一份责任,写作“非遗”、宣传“非遗”,让它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就行了。至于说到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除了上面所说颐养天年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件事干,有一份爱好。在工作中不断追随社会的进步,从中忙出愉快的心情,以此保持心态的年轻、思想的新锐,生命之树照样长青。(李宏伟 陈凤鸣)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好人闫红海

 

下一篇: 申鹏:在乡村追求梦想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